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王曰:“棄之。” 曰:“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 王顧左右而言他。 孟子問齊宣王說:“大王啊,如果您有一個臣子,他把妻子和孩子托付給一位朋友,等這位臣子歸來,卻發現妻子和孩子都挨餓受凍,這位臣子該怎么對待這位朋友?” 大王說:“絕交!” 孟子又問:“獄官不能管理下級,怎么辦?” 大王說:“辭退他。” 孟子接著問:“四境之內不能治理好,該怎么辦?” 齊宣王看著其它地方,轉移了話題。 讀到這兒,我不禁笑了。 我為什么笑? 第一,我笑孟子這個人,太“自我”、“大膽”、“機智”、“潑辣”。 第二,我笑孟子的表達技巧,鋪陳、鋪墊,讓對方無法反駁。 第三,我笑齊宣王,他也是個老實人,呆萌地給人“套”住了。 第四,我欣喜自己得到了一個道理:要勇于承擔責任,把事情盡力完成,做好。 首先,我們來看看孟子這個人,太有意思了!我覺得自己在領導、上級面前,是不可能鋪陳這么久,然后,把人家放在尷尬大的境地。而孟子就喜歡這樣,把大王放在尷尬的地位。他是一位很厲害的臣子,不會講究委婉或是溫和,而是直奔重點,即使讓上級尷尬,也不在乎。孟子真有個性,是一個“機智”又“潑辣”的人。 第二,孟子的技巧太妙了。如果孟子直接問,國家沒有治理好,大王你是不是要擔負全部責任呢?這時,大王會很不服氣,很委屈:我已經在努力了,大環境不樂觀,我能左右了大環境嗎?這樣,孟子也沒辦法反駁——誰能說環境不重要呢?然而,當孟子從小處著手,強調擔當責任的絕對性,大王自然也就必須承認自己的絕對責任性。 第三,齊宣王真是一個老實人,他挺好的。按照道理,如果一個臣子給你下“套”,讓你處于尷尬、不爽的境地,你可以表示不滿,或者不說話反抗也行。而齊宣王真是好脾氣,他似乎覺得自己真的做得不好,像犯錯的孩子一樣,他很謙和地轉移話題。 最后,我必須說,我非常認可孟子這一段論述,它強調了擔當與責任,這體現孟子對百姓、人民的重視,注重最廣大民眾的利益。孟子是有大愛的人,有家國胸懷的人,他是以天下為己任的人,他是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的人物。孟子從朋友之托、職位的責任出發,表明了一個身份必須擔當一份責任,責無旁貸,沒有借口。 從這兒,孟子延伸到一個國家的君王,處于這個位置,就要擔當天下福祉的幸福之責任,仍然是責無旁貸。 這樣看來,想當好一個國家的領導,這真是一個重任。看上去非常榮光的一個位置,包含著無比重大的責任,這就是“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然而,即使是非常努力,也不能代表真的能做好。這有內部與外部雙重因素的影響,就像清朝時期的康熙,他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皇帝,卻實行海禁政策,直接導致國家發展慢慢落后于國際上很多國家。他是一個努力的好皇帝,卻間接導致了國家的落后、衰亡。 ![]() |
|
來自: 新用戶2163IBTk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