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七月初一,鬼門開”,昨日就是農歷七月初一,而今天就迎來了七月初二!在我老家,昨天處暑是大晴天,而在今日就變天了,一大早起來,天就陰沉沉的,沒一會兒,淅淅瀝瀝的雨就落了下來。這雨一下來,氣溫也就降了,感覺有點涼颼颼了! 看著這雨,我突然想起老人們常說的一句“不怕七月初一雨,就怕七月初二淋”,說的是七月初一下雨沒什么,可是到了七月初二還下雨,這個就不是好事了! 也是由于這句老話,讓我心里不禁犯起了嘀咕,這七月初二下雨,到底有啥預兆呢?咱老祖宗留下的農諺,又藏著怎樣的智慧?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在民間,有“七月初一開地門,七月初二開天門”的說法。七月初一,被認為是地門開啟,祖先魂靈回家的日子,這天下雨,人們還覺得挺應景,畢竟陰氣漸盛,雨水也帶著幾分肅殺之氣。 特別是今年的七月初一還是處暑,民間認為處暑下雨,這個也是好兆頭,預示后面不會有秋旱,秋雨比較充足! 可到了七月初二,情況就不一樣了。老話說“七月初二開天門,如若有雨半月陰”,意思是要是這天下雨,接下來半個月大概率不是下雨就是陰天。 你想想,連續的陰雨天氣,莊稼可遭了殃。陽光被烏云遮住,作物沒法好好進行光合作用,就像人吃不飽飯,沒力氣長大,自然就影響產量了。 而且在農歷七月份,糧食也快要成熟了,如果是持續的陰雨天氣,那么就不利于秋收,收割回來的糧食也不好晾曬! 還有句農諺是“七月初二下大雨,三秋寒冷穿棉衣”。它的意思是說,七月初二要是下起大雨,預示著接下來的秋季氣溫偏低,寒冷來得早。 以前農村人都靠天吃飯,秋季是收獲的季節,溫度低了,農作物生長周期延長,積溫不夠的話,顆粒就不飽滿,甚至可能成熟不了。 像一些晚熟的水稻、紅薯,遇上冷秋,還沒等好好灌漿、膨大,就被低溫凍住了,一年的辛苦就打了水漂。 而且,天氣冷得早,人們還得提前準備厚棉衣,生活上也得多費些心思。 更夸張的是“七月初二涼颼颼,四十五天雪花飄”。要是七月初二這天讓人感覺涼颼颼的,那再過四十五天左右,說不定真能看到雪花飄落。 雖然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在古代,沒有天氣預報,老祖宗們就是靠著這些經驗總結,來預判天氣,安排農事。 要是真早早知道要下雪,就得趕緊搶收莊稼,儲存過冬的糧食,不然等大雪封門,可就來不及了。 還有最后一句是“七月初二雨臨門,十場秋雨見雪飄”也是類似的意思。七月初二下雨,秋雨一場接著一場,天氣越來越冷,下著下著,雪就跟著來了。 這樣的天氣變化,對農業生產和人們的生活影響可不小。 在過去,沒有現代化的大棚種植技術,農作物完全依賴自然氣候,天氣的異常變化,可能就意味著饑荒。 這些農諺,是老祖宗們千百年農耕生活的經驗結晶。在那個科技不發達的年代,他們通過觀察天氣、節氣和自然現象,總結出了這些規律,用來指導農事活動。 當然,我們也得知道,這些農諺不是絕對的真理,天氣變化復雜多樣,受很多因素影響。 就像今年,全球氣候都有點異常,單純靠農諺來判斷天氣,可能不太準確。不過,以此作為參考,還是有其價值的,你們說呢?在你家鄉今日天氣如何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