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七古《采蓮曲》讀記 (小河西) 此詩作于開元十四年(726),時李白“東涉溟海”至越州。采蓮曲:樂府清商曲辭。【《采蓮曲》(梁-蕭衍):“游戲五湖采蓮歸。發花田葉芳襲衣。為君艷歌世所希。世所希。有如玉。江南弄。采蓮曲。”《采蓮曲》(梁-蕭綱):“桂楫蘭橈浮碧水。江花玉面兩相似。蓮疏藕折香風起。香風起。白日低。采蓮曲。使君迷。”】 采蓮曲(李白) 若耶溪旁采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日照新妝水底明,風飄香袂空中舉。 岸上誰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楊。紫騮嘶入落花去,見此踟躕空斷腸。 【注釋】若耶溪:也稱若斜溪。流經會稽縣。【《太平寰宇記》卷96越州會稽縣:“若耶溪在縣東南二十八里。”】此溪因南梁王籍的《入若斜溪》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而名聲遠播。開元中,李白、孟浩然、杜甫先后來此游玩。《耶溪泛舟》(唐-孟浩然):“白首垂釣翁,新妝浣紗女。” 游冶郎:出游尋樂的少年。《孟珠》(魏晉):“陽春二三月,草與水同色。道逢游冶郎,恨不早相識。” 映:映身,隱身。《小兒垂釣》(唐-胡令能):“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紫騮:駿馬。《南史-羊侃傳》:“帝因賜侃河南國紫騮,令試之。侃執槊上馬,左右擊刺,特盡其妙。”《塞下曲》(唐-王昌齡):“莫學游俠兒,矜夸紫騮好。” 踟躕:猶豫;遲疑。《駕出北郭門行》(漢-阮瑀):“下車步踟躕,仰折枯楊枝。”《食筍》(唐-白居易):“且食勿踟躕,南風吹作竹。” 【詩意串述】此詩前四句寫采蓮女。若耶溪邊的采蓮女,隔著荷花可以聽見她們的歡聲笑語。太陽照著她們的新衣水中清晰可見,風吹著她們的香袖向空中飄舉。后四句寫游冶郎。襯托。岸上是誰家的“游冶郎”?他們三三五五隱于垂柳旁。騎著棗紅色的駿馬嘶叫著奔入落花中,見到采蓮的姑娘猶豫徘徊徒然心如斷腸。(此時李白也是一個游冶郎。李白走到近出,不僅聽到笑語,還看到香袂,甚至還看到她在水中的倒影。然而,“空斷腸”而已!) |
|
來自: 小河西 > 《李白讀記(-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