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3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擊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 作者:洞見ciyu 一個人最大的敵人,是內在的自己。 ![]() 有一次,世界著名當代攝影藝術家斯蒂芬·肖爾在中央美術學院演講。 斯蒂芬·肖爾在臺上專注地演講,很多觀眾卻在臺下看手機。 他生氣地對眾人說:“你們今天特意來聽這個講座,卻都不能夠集中注意力。”隨即轉頭氣憤地離開了。 很諷刺的是:這位藝術家當天的演講話題就是“注意力”。 不得不承認,在這個時代,注意力渙散成了一種社會病癥。 當我們審視自己的工作時會發現:自己能夠專注思考的時間正在越變越短,自己能夠全神貫注的時刻正在越變越少。 守住注意力,已然是這個時代最高級的自律。 01 其實這幾年來,我就愈發覺得專注力是一種稀缺的能力。 如果有像我一樣的文字工作者,感受會更加明顯。 比如我在寫稿過程中,文字卡殼了就忍不住拿出手機刷下短視頻,或者看看聊天群里有啥消息。 或者本來只是打開手機查一下資料,然而查著查著,就被網上的各種瓜吸引了。 這種狀態寫文章往往既寫得慢,也寫得爛。 反之,如果我注意力非常集中。早上一到公司,泡一壺茶后就開始工作,不看新聞不刷微博,連微信都設置成免打擾。寫時可能一開始會沒頭緒,但會越寫越進入佳境,越寫越文思泉涌。 這種進入心流的狀態,既寫得快,也寫得好。 我很認同美國作家卡爾·紐波特說的一句話:要達到個人巔峰的產出效率,需要長時間、無干擾地高度專注于單一任務。 注意力被切割的代價,就是我們只能是浮淺地工作。 因為各種信息俯拾即是,我們與個人的知識結構交互時間變短,深度思考的頻率、強度和質量都明顯降低,工作的產出結果自然是不盡如人意的。 只有當我們全神貫注于一個目標時,精力越集中,思考越深入,對事物的認知也會更敏銳。 有一次,巴菲特和比爾·蓋茨曾同時受邀參加一個電視節目,主持人問:“你們認為,在當前這個時代,最珍貴的東西是什么?” 兩個人不約而同地給出了同一個答案:focus(專注)。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在于專注和守恒。 毫無疑問,專注力變成了這個時代最值錢的東西。 ![]() 02 小時候看《動物世界》的時候,我留意過非洲豹的捕獵場景。 非洲豹在獵捕羚羊的時候,只會盯著一個目標,窮追不舍。 即便途中有其他更近的羚羊出沒,它們也視而不見。 因為羚羊善于奔跑,一旦非洲豹注意力分散,就會讓到手的食物飛掉。 現在的許多人,就像一只永遠獵捕不到羚羊的獵豹。 層出不窮的信息源,瓦解著注意力,以至于做事時只能淺嘗輒止。 有多專注,就有多偉大。 真正厲害的人,是在信息洪流中過濾99%的雜音與干擾,把精力留給1%的主線。 歷史作家威廉·達爾林普說:成為一個極度專注的人,是我作為作者的一條準則。 他平時在花園盡頭的小屋里工作,這個小屋里沒有無線網,同時他會把手機放到一個抽屜里鎖起來,直到午飯以后才看郵件。 為什么這樣做呢? 因為他發現只要一看手機,兩個小時一眨眼就沒了。 村上春樹說:“沒有專注力的人生,就仿佛睜大著雙眼什么也看不見。” 早上4點左右起床,他立刻坐在電腦前開始寫稿,一寫就是四五個小時。 這段時間里,他不會三心二意地打開手機的資訊,也不拒絕任何人的打擾,只是集中精力完成最重要的工作。 凡人為一事,以專而精,以紛而散。 當我們的時間不再碎片化了,注意力不再被切割,自然可持續專注于一件事上。 這時候,注意力就是你最好的競爭力。 這時候,在高度專注中不斷蓄能的你,一定會比別人走得更快更遠。 ![]() 03 日本計算機科學家金出武雄,曾提出“思維體力”的概念。 他解釋說,所謂思維體力,指的是一種能夠持續集中注意力的狀態。 信息爆炸的當下,現代人的注意力被撕扯得七零八碎,效能低下。 想好好看一本書,可沒翻上幾頁,思緒就開始不受控制地飄向手機。 想刷題備考公務員,沒做幾道題,就開始發翻看微信,刷朋友圈的動態。 對此,羅翔說過一句話:適當離開手機,是現代人的必修課。它能一定程度上讓你保持專注、保持耐心,它能讓你延遲滿足、進入心流時刻。 越是發達的數字時代,越是要給自己創造無電子環境。 百萬暢銷書作家李尚龍對此深有同感。 他曾直言,自己寫作時特別容易開小差。 手機在旁,一會兒想給家里人打個電話,一會兒想給朋友回個消息,一會兒又想刷刷新聞。 他自己也意識到這樣不行,于是,他想出一個辦法。 每當他要撰寫文案時,他都提前把手機鎖到抽屜里,靜音或者關機。 眼不見,心不亂,埋頭案邊,只有寫作,效率大大提高。 守住注意力,就要懂得給自己“拉閘斷網”。 成長的歸生活,娛樂的歸虛擬。 在讓人成癮的數字時代,奪回時間控制權,奪回注意力,我們才能成就自己。 ![]() 04 先說一下《暗時間》的作者劉未鵬的故事。 他的英語基礎并不好,大二時,四級考試掛了課。 他不想讓英語成為自己發展的一塊短板,制定了一個非常高效的學習方案。 他全身心投入到英語學習上,基本沒碰游戲,也很少上網沖浪。 查閱技術資料時,他會刻意選擇英文版本。 為鍛煉書寫能力,劉未鵬把平時寫的中文文章換成英文,特意到國外論壇發表技術帖子。 關于口語和聽力的訓練,劉未鵬一整個暑假用最愛的美劇《老友記》磨耳朵,白天做事時聽,連晚上入睡也聽。 后來,劉未鵬參加微軟亞洲研究院的面試,用英語講解計算機相關技術知識,他順利成功入職。 為什么我會說這個故事呢? 不瞞大家說,我是一個英語渣渣。 但我以前認為英語學不好,是因為天賦問題。 現在回過頭看英語學習這件事,是因為注意力渙散的問題。 我聽英語聽力時,會不自覺走神,耳朵錄音還在放,但心思已飄遠。 閱讀英文書時,即使不玩手機,也難以專注地一字一句推敲。 這時我才明白,守住注意力,不僅要信息戒斷,還要去對抗思維的懶惰。 人性貪圖安逸,但專注,意味著要吃腦力的苦;投入,意味著要打起全部精神。 因此,守住注意力,一定是反本能的。 一個人最大的敵人,是內在的自己。 時刻對抗自己的惰性,逼自己進入心流的狀態,我們才能進入深度的工作狀態中。 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說過:對意識的掌控決定了生活的質量。 是的,只有克服向下的重力,方有向上的人生。 ▽ 在谷歌公司十周年慶典時,專欄作家尼古拉斯·卡爾發表了一篇文章《谷歌是否讓我們變得愚蠢》。 他在文章的一開頭寫道: “曾經,專注閱讀一本書,或一篇冗長的文章,對我而言并不是什么難事兒……不過,這種情況如今已經很少發生了。 現在的我翻了兩三頁書,注意力就開始飄忽不定,我會煩躁不安,失去頭緒,接著就開始找別的事情去做。” 卡爾的感受,也是我們每個人的經歷。 在這個信息時代,注意力花在哪兒,人生的花就開在哪兒。 修煉屏蔽力與專注力,是我們成長的第一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