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正在追劇,迷上了《生萬物》,注意到電視劇中的好幾個個性十足的 “老娘們” 都出自國家話劇院,有演費左氏的秦海璐,有演繡繡和蘇蘇嫂子的徐筠,有演封四媳婦的趙倩,有演鐵頭娘的牛銀紅。雖然她們在《生萬物》中所扮演的角色,都是 “土到掉渣” 的農村婦女,卻一個個都被刻畫得入木三分。 還發現扮演銀子的女演員藍盈瑩曾經屬于北京人藝,可惜幾年前她辭職而去。 時不時想起那些閃耀的名字 —— 于是之、林連昆、呂齊、朱旭…… 仿佛又回到了首都劇場燈光亮起的瞬間,那些從臺詞里蹦出來的鮮活靈魂,至今仍在觀眾心里 “活著”。 “看過于是之就再也忍受不了平庸”,這話戳中了無數話劇迷的心底事:有些演員的表演,是能把 “戲” 變成 “生活” 的,而這種 “化境”,恰恰是天才最動人的模樣。 看電影《霸王別姬》時,呂齊一出場簡直 “驚呆了”,我深以為然。那個 “喜福成” 戲班掌柜,沒有驚天動地的臺詞,可一抬眼的威嚴、一揮手的利落,連袖口褶皺里都藏著戲班掌柜的滄桑與精明。這種 “一出場就立住角色” 的能力,不是靠技巧堆砌,而是演員把自己 “揉進” 了角色的骨血里。 而于是之的 “王利發”,更是把 “天才” 二字刻進了中國話劇史。看了十幾遍《茶館》,至今記得第一次在劇場看他出場:藍布長衫的邊角帶著生活的磨損,手里捻著茶壺蓋的動作輕得像怕碰碎了日子,開口一聲 “您里邊請”,調子不高,卻把茶館掌柜的圓滑、隱忍、無奈全裝了進去。后來看紀錄片才知道,為了這一個角色,于是之泡在老北京的茶館里觀察了半年,連茶房遞毛巾的手勢都練了上百遍。所謂天才,從不是 “天生會演”,而是把天賦揉進對生活的敬畏里,讓角色從自己的生命里 “長” 出來。 林連昆的 “狗兒爺” 更是如此。看了六次《狗兒爺涅槃》,每次想起他抱著空酒壇哭墳的段落,都忍不住鼻酸。他演的不是 “一個農民”,而是一個被土地、時代裹挾的 “人”—— 得意時眼里的光像要燒起來,落魄時佝僂的背能壓垮觀眾的心。 何冰說 “林連昆是神仙”,這話半點不夸張:神仙般的演員,能讓觀眾忘了自己在看戲,只跟著角色的命運疼、跟著角色的歡喜笑,這種 “共情力”,是多少技巧都學不會的天賦。 天才的扎堆,是巧合,更是時代的饋贈。“歷史的巧合把這一幫子人湊到了一起”,這話里藏著對一個時代的懷念。北京人藝的黃金時代,從來不是 “單個天才的閃光”,而是一群對藝術較真的人 “湊” 出來的輝煌。 焦菊隱先生的 “現實主義演劇體系” 像一塊磁石,把于是之、刁光潭、舒繡文、田沖、董行佶這些人聚到一起 —— 他們在排練場里為一句臺詞爭到面紅耳赤,在后臺一起啃窩頭琢磨角色,連臺下看觀眾的反應都要記在小本子上。 那時候的演員,沒有 “流量” 的概念,只有 “角色” 的重量。朱旭演《嘩變》里的魁格艦長,為了表現角色的偏執,特意去觀察精神病人的眼神;英若誠既能演《茶館》里的劉麻子,又能把莎士比亞的劇本譯得出神入化,這種 “演譯雙絕” 的功底,是現在多少演員望塵莫及的。他們的 “不含糊”,不是對自己的要求,而是對 “話劇” 這門藝術的敬畏 —— 仿佛只要站在首都劇場的舞臺上,就不能辜負觀眾手里的那張票,不能辜負 “北京人藝” 這四個字。 “好演員很難學出來,沒有天才成份使然,教不出石揮、于是之”,這話看似 “唯心”,卻道破了表演的本質。天才演員的核心,是 “感知力”—— 能感知到角色沒說出口的話,能感知到時代藏在細節里的溫度。 石揮演《我這一輩子》,能把一個巡警的一生演得讓觀眾想起自己的父親;舒繡文演《駱駝祥子》里的虎妞,潑辣里藏著的脆弱能戳中每個女人的心事。這種 “感知力”,是天賦,更是對生活的赤誠 —— 他們愿意蹲在街頭看拉洋車的人出汗,愿意聽胡同里的老太太聊天,把生活里的 “煙火氣” 變成舞臺上的 “真性情”。 天才遠去,是遺憾,更是傳承的考題。上星期途經首都劇場,發現臨街的經典劇照不見了,感慨 “人藝的天才幾乎都快死絕了”,這份失落我懂。這些年看人藝新人,總覺得少了點 “勾魂” 的東西 —— 臺詞流利了,服裝精致了,可角色里的 “魂” 沒了。宋丹丹的 “市井氣”、何冰的 “京味兒幽默”、梁冠華的 “厚重感”,已經是當下人藝最拿得出手的招牌,可正如您所說,他們也到了退休的年紀,再往后,誰能接得了 “王利發”“狗兒爺” 的班? 朋友說 “國話的天才比人藝多”,這話或許有些絕對,但也藏著觀眾的期待。國話的演員確實更敢突破 —— 比如倪大宏的 “松弛感”、郝蕾的 “爆發力”,不論秦海璐、田雨、劉丹、陳明昊總能給觀眾帶來新鮮感。可北京人藝呢?青黃不接。 其實何冰的 “別比,我只是個人”,已經道破了當下的困境:不是現在的演員不努力,而是前輩的 “天才高度” 太高了。于是之他們那代人,把 “話劇” 當成了一輩子的事業;而現在的演員,要面對影視、綜藝的誘惑。本來就天才不足,又丟了魂氣。 馮遠征當上了北京人藝院長,他那一本正經的樣子,似乎又多了許多政治正確。當年的北京人藝還能回來嗎?天才都快死絕了,任憑你向天再借五百年…… 老北京曾流傳個說法:北京兩大牛掰,一個協和醫院,一個北京人藝。家住燈市東口,往南一站協和,往西一站人藝。站在丁字路口,此番感慨舍我其誰。時過境遷,似乎協和還是那個協和,人藝卻今不如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