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周兆基書“植善堂”匾額 方玉慶 江南鎮石阜村曾經建有三座牌坊和一間涼亭,村里俗稱“三坊一亭”。這三座牌坊都是貞節牌坊,涼亭也不是普通的涼亭,而是經過朝廷旌表的節烈碑亭。在我的記憶里,石阜村的“三坊”均為石坊,有雙柱或四柱并列的石柱子構成,飛檐翹角、高大雄偉、雕刻精細,造型別致,是極具民族特色的古建筑。 我對牌坊有著特殊印象和感情,因為“三坊”之一“陳氏坊”就立在我家門前澳口。我家老宅堂號“植善堂”,在清代一直是石阜的書香門第。建造者是清代徵仕郎——方廷健,他的孫子歲貢生方驥才,被譽為桐廬七大儒林之一。晚清名臣袁昶青少年時,曾拜方驥才門下讀書。 牌坊下是大人們茶余飯后聚集聊天的場所,也是我和小伙伴們玩耍嬉戲的樂園。早年,我曾看到大人們爬上牌坊,把它的構件一塊一塊拆卸下來。從此,石阜村最后一座貞節牌坊就在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在東方畈自家責任田的田埂上發現了該牌坊的“圣旨”牌,約50×80公分見方,于是我就請幾個堂兄、堂叔將其抬回了植善堂,鄭重其事地安放在堂前,可惜后來又沒了下落。 據民國版《桐廬縣志》卷二《營建志·坊表》記載: (貞節牌坊)在安定鄉者十六…… 一石阜莊,清為方文開妻陳氏立; 一石阜莊,清為方廷達妻施氏立; 一石阜莊,清為方廷鵬妻申屠氏立。 又據乾隆版《桐廬縣志》卷十二《人物·烈女》記載:“國朝乾隆十四年(1749)旌表方彥初妻陳氏,十三(歲)適方,越七載而寡,矢志守節,語姑曰:'吾前為方家婦,今且為方家兒矣。’奉姑立繼,備歷艱辛者四十余年。”方彥初即方文開,家譜中作“聞開”,字彥初,即徵仕郎方廷健的曾祖父。 另外二坊,根據民國版《桐廬縣志》記載:“一是清為方廷達妻施氏立,年二十四而寡,夫病刲股以進。及夫歿,生女甫二月。姑年已老,留身奉養。守節二十余年,繼叔子為嗣。乾隆五十九年旌,有坊。二是清為方廷鵬妻申屠氏立,年二十七而寡,守節四十年。乾隆年旌,有坊。” 石阜村作為善舉或紀念所建的涼亭一共有五座:雙慶亭、慶稀亭、長山頭亭、尷尬亭,還有一座不知亭名。但是,具有“表彰貞節”性質的涼亭就只有一間——節烈碑亭。據民國版《桐廬縣志》記載:“清為方廷煦聘妻申屠氏立,年十七夫故,聞訃欲以身殉。父母勸止之,氏往送葬,遂止不返。撫伯氏子為嗣,事姑嫜,處妯娌,歷久無間,守節四十年。乾隆二十九年旌。”至于為什么沒有建坊而建亭,是不是因為經濟原因不得而知。 古代立牌坊,必要經過地方推薦,朝廷審核,皇帝御批三個階段才能奉旨敕建,是封建帝王用來褒揚忠孝節義的重要載體。 “三坊一亭”是石阜村的人文古跡,也是歷史的見證,為后人了解封建社會忠孝節義的表彰制度提供了實物參考。時至今日,這“三坊一亭”均已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但牌坊文化在構建當代和諧社會,弘揚傳統孝道美德仍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