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暑氣漸消,但余溫未散 。 在文人墨客眼中,秋天,既有“荷盡已無擎雨蓋”的蕭索,也有“晴空一鶴排云上”的疏朗。 秋天的金風玉露、梧桐殘葉、竹影秋風,每一處景致,都充滿了詩情畫意。 【1】 夜作 宋·張耒 庭戶無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氣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謝,數葉迎風尚有聲。 秋夜寂寥無聲,小院中空無一人,只有一輪皎潔的明月高懸天際,清冷的光輝灑滿庭院。 秋意漸濃,雖說還沒有降下寒霜,但空氣中已經彌漫著清冷的寒意。 院中的那棵梧桐樹,實在是不甘心在秋風中衰敗凋零,不肯屈服低頭。秋風掠過,枝頭僅存的幾片殘葉,也在秋風中颯颯作響。 “家有梧桐樹,引來金鳳凰”。在古典詩詞中,梧桐樹常被用來象征高潔、堅韌與不屈。 張耒,北宋文學家,“蘇門四學士”之一,深受蘇軾的賞識,在晚年屢遭貶謫,抱負難展。 倔強的梧桐樹,就像他不屈的生命意志,即使領零落成泥,也要在絕境依然保持著尊嚴與驕傲。 ![]() 【2】 湖上早秋偶興 宋·汪莘 坐臥芙蓉花上頭,清香長繞飲中浮。 金風玉露玻璃月,并作詩人富貴秋。 夏秋之交,江南的湖面仍然是荷花的天下。荷葉田田,荷花亭亭玉立,帶著幾分醉人的詩意。 詩人悠然地泛舟湖上,賞荷花,聞荷香,在荷花叢中穿梭,滿湖的荷花,讓人有種坐在花上的錯覺。 一邊欣賞美景,一邊自斟自飲,荷香與酒香相互就交融,縈繞在杯盞之間。 晚風輕輕吹拂,荷葉上的露珠隨風滾動,一彎明月清澈空明,映照著這一方湖水。 一縷清風、一滴白露、一捧月光與一襲荷香,這些美好的景象,共同構成詩人最喜歡的秋日時光。 詩人以芙蓉為席、清風作伴,抬頭看月光,俯身聞荷香,愉悅舒暢的心情,流淌在字里行間,令人心生向往。 【3】 秋涼閑臥 唐·白居易 殘暑晝猶長,早涼秋尚嫩。 露荷散清香,風竹含疏韻。 幽閑竟日臥,衰病無人問。 薄暮宅門前,槐花深一寸。 初秋,白天還是特別漫長,清晨時分,已經能夠感受到一絲輕柔微弱的涼意。 荷花上的露珠晶瑩剔透,散發出淡雅的荷香。涼風習習,拂過翠綠的竹林,發出疏朗有致的聲響。 沒有公務煩擾,什么也不用操心,整日里躺在家中。年紀大了,又時常患病,很少有人來問候,正好可以看云卷云舒,聽風來風往,倒是清閑自在。 等到太陽西斜,慢慢地走到家門口,發現槐花已經落了一地,金燦燦的,堆積了厚厚一層。 白居易晚年退居洛陽,獨居在履道里宅院。他將自己的生活狀態、眼前的景致娓娓道來,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閑淡、孤寂的情懷。 【4】 初秋 宋·俞桂 火老金柔暑告殘,乘涼正好望西山。 秋聲來處無尋覓,只作窗前竹葉間。 秋天到了,暑氣漸消,涼意初生。 “火老”,指盛夏的炎熱正在衰退。“金柔”,指秋天的氣息還很微弱。 此時秋高氣爽,正是乘涼的好時候,搬一把竹椅,坐在庭院的陰涼處,悠閑地眺望遠處的山巒,心情變得輕快舒暢。 秋聲是從哪里傳來的呢?是風聲、蟲鳴聲,還是葉落聲,可當你想要尋找時,卻始終找不到它的蹤跡。 后來才發現,那細微的秋聲,就藏在窗前翠綠的竹葉之間,清風徐來,竹葉沙沙,這不就是秋日里動人的交響曲嗎? 秋天的聲音,是含蓄的,靜下心來,慢慢感受,就能撞見生活中細微的詩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