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濟仁,首屆國醫(yī)大師,曾任皖南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弋磯山醫(yī)院)主任醫(yī)師。現將國醫(yī)大師李濟仁治療高血壓經驗,介紹如下,以饗同仁。 中醫(yī)學認為五臟屬陰,六腑屬陽,陰陽之中又分陰陽。就肝腎而言,肝為陽,腎為陰。《素問·金匱真言論》云:“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薄鹅`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云:“肝為牡臟……腎為牝臟?!标蚰当局给B獸的雌雄,古人用以比喻腎肝,因肝以陽為主,腎以陰為主。故葉天士又稱“肝為風木之臟,因有相火內寄,體陰用陽,其性剛,主動主升,全賴腎水以涵之”。故臨床常有“滋腎水以涵肝木”之說,并被后人廣泛應用。 在生理方面,肝藏血,腎藏精,精生血,血養(yǎng)精。腎精充足,肝血旺盛,肝臟功能才能正常;肝血充盛,使血化為精,腎精充滿,腎臟功能亦能正常。若腎精虧損,血乏精化,可導致肝血不足;肝血不足,乏血化精,也可引起腎精虧損??梢姸呋ハ嘧躺⒈舜艘蕾?、密切影響,所以常有“精血同源”、“肝腎同源”、“乙癸同源”之說。 十二經脈分屬于十二臟腑,在經絡上肝腎也互為連屬相通。《靈樞·經脈》云:“腎足少陰之脈……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倍娼洶嗣}與肝、腎的關系亦為密切。沖、任、督脈皆起于“胞中”;督脈的循行與足太陽經、足少陰經相通而絡屬于腎;帶脈則從督脈、足太陽經分出;陽蹺、陽維脈也與足太陽經相通;任脈、沖脈、陰蹺、陰維脈則與足少陰經相通,這樣八脈都與腎相聯系。同時,督脈又與任脈相通,與肝經相會于頭部。故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yī)案》中說:“奇經之脈,隸于肝腎為多?!焙髞韰蔷贤ㄒ舱f:“蓋八脈隸于肝腎,如樹木之有本也?!睆娬{了肝腎與經脈的關系及其在人體的重要作用。 在病理方面,常常表現為肝腎之間的陰陽失調或肝血、腎精的虧損。如腎陰不足,不能涵養(yǎng)肝木,則引起肝陰不足,導致肝陽上亢,癥狀如眩暈目赤、急躁易怒等;肝陽妄動,又可下動腎陰,形成腎陰不足,癥狀如頭昏耳鳴、腰膝酸軟、陽痿遺精。臨床上肝陰虛和腎陰虛,肝陽上亢和腎火妄動,往往分別同時出現,故肝、腎兩臟之陰陽常常盛則同盛,衰則同衰。肝血虛和腎精虛亦是如此,并且互為因果。 上述之肝腎關系的理論,用以指導臨床,其療效價值是十分顯然的。先生據以治療高血壓病,則每有應驗,現舉驗案三則以證之。 ? 例1 腎陰不足,肝陽上擾 宋某,男性,時年58歲。1980年5月3日初診。 主訴眩暈頭脹,如立舟車,旋轉不定,煩躁易怒,肢體作麻,失眠多夢,素嗜煙酒,宿有咳喘。診見面色紅赤,脈象弦勁,舌質紅,苔薄黃。血壓190/118mmHg。此腎陰不足,肝陽上擾,氣亢血燥,陽盛風動,氣與血并走于上之候,故血壓升高。治宜平肝潛陽降壓。方擬自制之平潛降壓湯。 藥用:磁石(先煎)30g,珍珠母(先煎)30g,炒決明子30g,天麻12g,鉤藤(后下)12g,懷牛膝、夏枯草、白芍各12g,干地龍9g,青木香各9g。 5劑后眩暈大減,肢麻好轉,血壓下降為160/98mmHg。再投刺蒺藜、野菊花出入其間。25劑后,目眩頭暈癥狀悉除,血壓恢復正常,失眠亦見好轉,唯咳喘舊恙依然。再宗原方去磁石、珍珠母,加肥知母、馬兜鈴、夏枯草各9g,以顧其本而善其后。經幾次訪問,該病至今未見復發(fā)。 醫(yī)案出處:《國醫(yī)大師李濟仁:治療高血壓經驗》 比較:國醫(yī)大師鄧鐵濤石決牡蠣湯——肝陽上亢型高血壓 肝陽上亢,宜平肝潛陽。 用石決牡蠣湯(自訂方),藥物組成:石決明30克(先煎),生牡蠣30克(先煎),白芍15克,牛膝15克,鉤藤15克,蓮子心6克,蓮須10克。 此方用介類之石決、牡蠣以平肝降壓潛陽為主藥,鉤藤、白芍平肝息風為輔藥,蓮子心清心平肝、蓮須益腎固精為佐,牛膝下行為使藥。 辨癥加減: 如苔黃、脈數有力加黃芩;若兼陽明實熱便秘者,可加大黃之類瀉其實熱; 苔厚膩,去蓮須,加茯苓、澤瀉; 痛甚屬熱者,加菊花或龍膽草;頭暈甚加明天麻;失眠加夜交藤或酸棗仁。 按:石決明和決明子兩者都有清肝明目的功效,石決明咸寒質重,涼肝鎮(zhèn)肝,滋養(yǎng)肝陰,用于血虛肝熱的患者而決明子苦寒常用治肝經實火之目赤腫痛,石決明屬于貝殼類藥物,需要久煎才能將有效成分煎出。而決明子為豆科植物決明或小決明的成熟種子,不宜久煎。 ? ? 例2 先天稟賦不足肝腎素虛 陳某,男性,時年42歲。1979年9月14日初診。 患者先天稟賦不足,經常自感眼冒黑花,耳鳴如蟬聲,頭額及后腦脹痛,不能左右顧盼,坐立不寧,精神萎靡,腰膝酸軟,多夢遺精,稍勞則感頭面發(fā)熱,血壓隨即升高。脈細數,舌質絳,苔黃膩。血壓186/110mmHg。 此肝腎素虛,復因煩勞過度,肝腎之陰益耗,風陽上襲,故血壓高;又以肝開竅于目主筋,腎開竅于耳主骨,肝腎虧虛故眼花耳鳴,轉側起坐不利;腎失藏精封髓之職,故神疲夢遺;腰為腎府,虛則腰膝酸軟。法當滋腎養(yǎng)肝以降其壓。方用自制滋養(yǎng)降壓湯化裁。 藥用:山萸肉、炒杜仲、桑寄生、懷牛膝、澤瀉、淫羊藿、巴戟天各15g,丹皮、玄參、梔子、青葙子各9g。 5劑后頭腦脹痛略減,余癥同前。 按原方再服10劑,血壓下降為166/100mmHg,唯頭部轉側仍感不舒。原方去玄參、澤瀉,加干地龍、臭梧桐、豨薟草各15g。 再進30劑,血壓趨于正常,頭能左右顧盼,眼花耳鳴大有好轉,精神亦振,夜寐見安,腰膝如常,唯夜間有遺精現象。再按上方增制首烏、刺蒺藜煉蜜為丸,以盡全功。 服成藥1個月后復查,諸恙均愈。至今2年,幾次追訪,一切正常。 醫(yī)案出處:《國醫(yī)大師李濟仁:治療高血壓經驗》 按:上述兩例高血壓之所以獲得較好療效,正是以肝腎關系的理論指導臨床的結果;反過來,從這二則病例的臨床治愈,也驗證了理論的正確性。 高血壓病的發(fā)生,其病變在肝,根源在腎。而沖任失調則多為女子高血壓?。ɑ虬Y狀性高血壓)之誘因。蓋“八脈隸乎肝腎”,沖任自在其中;肝藏血,為女子之先天;腎藏精、精生血,為女子之后天。 現代科學研究證實,在有降壓效果的80余味中藥中,一半以上均入肝經、腎經或肝腎二經。本文所舉的兩例高血壓病,就是根據其病機在肝、腎,選藥多用降壓藥中的入肝腎二經者,如磁石、珍珠母、天麻、鉤藤、干地龍、制首烏、牛膝、青木香、刺蒺藜、野菊花、丹皮、山萸肉、杜仲、桑寄生、澤瀉、淫羊藿、巴戟天、玄參、梔子、青葙子、豨薟草、臭梧桐等。再根據辨證,屬肝陽上亢者如例1,則重用平肝潛陽降壓藥;屬肝腎陰虛者如例2,則重用滋養(yǎng)肝腎降壓藥,故能每獲良效。 比較:鄧鐵濤治療高血壓之陰陽兩虛型高血壓 肝腎雙補湯——陰陽兩虛型高血壓 陰陽兩虛,宜補肝腎潛陽。 方用肝腎雙補湯(自訂方),藥物組成:桑寄生30克,首烏24克,川芎9克,淫羊藿9克,玉米須30克,杜仲9克,磁石30克(先煎),生龍骨30克(先煎)。 辨癥加減:若兼氣虛加黃芪30克。若以腎陽虛為主者,用附桂十味湯(肉桂3克,熟附子10克,黃精20克,桑椹10克,丹皮9克,云茯苓10克,澤瀉10克,蓮須12克,玉米須30克,牛膝9克)。 若腎陽虛甚兼浮腫者,用真武湯加黃芪30克,杜仲12克。 按:肝腎陰虛的人一般偏瘦,性格偏急躁和火爆,陰陽兩虛的人寡言少語,冬天怕冷夏天怕熱。 ? 例3 陰虛陽亢型 丁某,女,時年45歲,教師。1984年4月3日初診。 頭痛數年,作輟無常。痛甚欲嘔,心煩少寐,納呆,便結。舌質淡紅,苔薄黃,脈弦細。血壓186/100mmHg。 診斷:頭痛(陰虛陽亢型)。 治法:養(yǎng)血柔肝,平肝潛陽。 處方:生龍牡(先煎)各20g,當歸15g,石決明(先煎)各20g,川芎15g,生、炒白芍各15g,竹茹12g,延胡索15g,焦梔子10g,鉤藤(后下)15g,夜交藤15g。 二診:服藥7劑,諸癥皆瘥,投珍合寧片調理。血壓值穩(wěn)定在正常范圍。 按:頭痛一癥有外感、內傷。內傷頭痛多責之肝、脾、腎。蓋肝臟體陰而用陽,本例系肝體陰血不足,遂致肝陽木火易亢而循經上逆,頭痛作矣。本例高血壓患者癥見頭痛,遂方用四物湯去生地,加夜交藤,以養(yǎng)血柔肝;合以大劑鱗介類重鎮(zhèn)潛降之石決明、生龍牡等,使當歸、川芎辛散竄肆之弊受其遏制,而止痛之功卻借以發(fā)揮,陰陽相燮,升降從順,則痛若失,血壓亦得以控制。 醫(yī)案出處:《國醫(yī)大師李濟仁:治療高血壓經驗》 聲明:文章和醫(yī)案僅供中醫(yī)學習和參考,對于涉及個人健康的問題,建議讀者咨詢專業(yè)醫(yī)生或醫(yī)療機構,切勿擅自模仿用藥。 |
|
來自: 青蓮童子Blotus > 《高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