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我參加了二三、小南、Fafa、寧寧四位老師聯合帶領的校園游戲——“不一樣的小明”。這個“小明”,其實是ADHD兒童的縮影。他們常被貼上“注意力不集中”“好動”的標簽,有時確實讓人火冒三丈,但參加完這場活動讓我對他們有了全新的認識。 智能時代里,手機成了隨身物,刷短視頻成了日常,我們似乎都習慣了碎片化的注意力節奏。也正因如此,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孩子似乎越來越受關注。查資料時看到,兒童ADHD的發生率約為6%——這意味著一個50人的班級里,可能就有3個“不一樣的小明”。所以,真正了解這種狀態,學會靠近這些孩子,成了一件格外有必要的事。 活動一開始,二三老師拋出的三個問題:“回想一下,你印象里'不一樣的小明’是什么樣子的?”“回到自己的中小學時代,班上若有這樣的同學,你其實還看到了什么?”“假如你是'小明’,想對老師和同學說些什么?” 從觀察表象到喚醒記憶里的細節,再到站在孩子的立場共情——這三個問題讓我們跳出“問題行為”的框架,看見他們頻繁走神背后的無措,看見他們停不下來的動作里藏著的活力,更想起:無論孩子看起來多“不一樣”,他們和所有人一樣,都在盼著被關愛、被認可、被真正理解。 接著,Fafa和寧寧老師又細致地拆解了ADHD兒童的行為特點——不是給他們“歸類”,而是幫我們看懂那些行為背后的原因:比如他們不是“故意不聽話”,可能只是大腦的執行功能暫時沒跟上,可能是遺傳、累加效應,或是寶媽在孕期情緒不穩定、家庭教養觀念不一致所導致的;他們不是“愛搗亂”,或許是身體里的能量實在需要找到出口。 ![]() 到了小組討論環節,小南老師拋出的兩個問題:“ADHD兒童的優勢是什么?”“面對這類孩子,老師們可以試試哪些策略?” 原來跳出“糾正缺點”的思維,能看到那么多閃光點:他們中不少人情商敏銳,能悄悄察覺到別人的情緒;他們行動力強,想到的事會立刻往前沖;更重要的是,善良幾乎是他們共有的底色——哪怕有時用了笨拙的、令他人討厭的方式。 而老師們湊在一起琢磨出的策略,也滿是溫度:不用總盯著“沒做好的”,偶爾的進步及時夸一夸;給他們派點“小任務”,比如擦黑板、發作業本,讓他們在做事里找到價值;課堂上多遞個眼神、多問句“這個你怎么看”,讓他們知道自己被關注著……這些辦法不復雜,卻藏著“看見孩子本身”的心意。 最后小南老師帶我們玩的兩個小游戲——詞語聯想接龍、無關聯詞語接龍,也很有趣。 離場時想起,從備課里的教學技巧,到此刻學會看見孩子的內心世界,在火柴公益的這些日子,我學到的從來不止“方法”,更是“帶著溫度靠近孩子”的能力。而“不一樣的小明”教會我的是:每個孩子的成長節奏都不同,慢一點、懂一點,就總能找到和他們同行的方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