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在看《跨山?!?,讀了七個人物了:屈原、王勃、孟浩然、王維、王昌齡、岑參、孟郊。 剛剛讀完孟郊的故事,心里是越來越壓抑了,現在就像彈簧,再壓下去就要蹦了。 他們都是才華橫溢,壯志滿滿,可是理想與現實碰撞不出火花,卻碰撞出冰雨,一次次澆滅內心的火熱。 他們有的家世較好,有的出生貧家,他們起始的境遇不同,但是在歷史長河他們后面的人生經歷竟然大差不差。 為仕途奔波一生,卻始終壯志未酬,要么被貶要么沒被注意到,花費的心力、時間與收獲完全不匹配。 時代不同,他們的壯志并非僅是賺錢謀生,更多是濟世經邦,就像書中所說,這是中國文化賦予文人的宿命。 但是從他們的經歷看來,好像沒有一個人實現自己的理想。 突然就想:不要立志了,越立志越受挫。 小時候做受教育就是要立志,長大要出人頭地、做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 好像每個人年少時,都懷有一片赤誠之心,以為自己將來能夠怎樣怎樣,但實際上太多人困囿于工作、房子、車子、孩子…… 很多人抱怨、很多人堅持、很多人沉默、很多人分析。 我們和他們有什么區別呢? 不是考上大學(中了科舉),就能夠實現人生理想;不是一份工作(官職),就能夠施展才能。 他們成也才華,敗也才華,會因為一篇文章被人賞識,也會因為一首詩被貶謫,命運的撥動是那么隨機又是那么殘酷。 不過,或許正是因為他們命運的悲劇性與其才華的璀璨形成了巨大反差,才被歷史銘記,成為我們共鳴的對象。 ![]() 他們那么難,卻依然在寫、在唱、在掙扎。孟郊46歲才中進士,依然能寫出“春風得意馬蹄疾”的狂喜。 而且,千年以后的我們仍然能看到他們的詩詞,他們的故事。 他們沒能拯救一個王朝,卻參與構建了一個更永恒的精神國度。 我們今天仍在讀他們的詩,被他們的理想主義所感動,這就是一種更宏大的“實現”。 他們用一生詮釋了:生命的光輝,不在于是否躲過了風雨,而在于如何在風雨中歌唱。 人生的價值,有時不在于登頂的瞬間,而在于攀登時留下的足跡如何照亮了后來者的路。 工作與生活,不應該是矛盾的,而是相輔相成的。 工作,實現自己的價值,生活,實現工作的價值。 只是目前,還是有很多困境,讓人對上班的意義失望至極,相信以后會越來越好的。 另一方面,其實今天我們的人生選項是比他們多得多的: 可以辭職創業、可以轉換賽道、可以做一個“斜杠青年”,甚至可以放棄“靠譜、專業、有擔當的人社”的執念,去追求一種平淡但自足的生活。 社會依然有它的壓力,但我們擁有重新定義成功的權利和空間,這是古人難以想象的。 因為古代文人幾乎只有“學而優則仕”這一條獨木橋,掉下來就萬劫不復。 工作、副業、生活的相融合,,或許是在困境中一種務實的生存策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