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一個亙久不變的話題。 無論是各行各業,當到了一定層次之后,都不可避免地會去思考一些關于“人性”的話題!升職、做事業,甚至最基本的生活,都繞不開。 聚焦在期貨交易行業,更是如此,這個與金錢打交道的戰場,大多數交易員都在人性的考驗中折戟沉沙,他們并非因為交易的成敗,而是人性的陷阱,導致了大多交易員的必然結果! 本文將從“反人性”的角度,帶你解讀交易員所必需明白的7件事,在交易過程中,你必須要自己接受! 做期貨交易久了,我越來越覺得,這行根本不是“和市場斗”,而是“和自己的人性斗”。我們天生帶著趨利避害的本能,喜歡確定性、渴望掌控感、總想著走捷徑,可這些在期貨市場里,偏偏成了最容易讓我們栽跟頭的“坑”。 很多時候,虧損不是因為行情看不懂,而是因為我們忍不住順著人性的慣性走,最后被市場狠狠教訓。 真正能在期貨市場長期活下去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能強迫自己接受那些“反人性”的真相。 ![]() 接受虧損是交易的一部分 剛入行時,我總覺得“虧損”是件丟人的事,仿佛一旦虧損,就證明自己判斷錯了、能力不行。 后來才慢慢明白,期貨市場本就沒有絕對的勝率,哪怕是最厲害的期貨大佬,也有虧損的單子。 虧損不是“意外”,而是交易的“標配”,關鍵不是“如何避免虧損”,而是“如何控制虧損的幅度,不讓它吞噬本金”。 道理誰都懂,老生常談了嘛,真正難的不是道理,是情緒上的接納。 你虧損的時候,真的能忍住心里不失落,波瀾不驚嗎?未必吧。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時候?明明提前設好了止損,可真到虧損觸發的那一刻,卻因為“再等等說不定就反彈了”的念頭,硬生生扛著不放?又或者,一次虧損后,心里總憋著一股“要把錢賺回來”的氣,緊接著就亂下單,結果越虧越多? 佛家說“最難的是放下”!接受虧損就是“放下”,放過自己,放過因恐懼而混亂的判斷,放過因憤怒而失控的操作。 只有先平靜接受虧損,才能守住接下來的機會。 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趁早離開這個市場吧,這也是第一件交易員要強迫自己做到的“反人性”的事! ![]() 拒絕“攤低成本”的誘惑 我見過太多交易者栽在“攤低成本”上,比如買多后行情跌了,看著賬戶浮虧,第一反應不是止損離場,而是想著“再補點倉,均價就低了,等反彈一點就能回本”。 這種想法太符合人性了,“攤低成本”聽起來像個“聰明的補救措施”,比“直接認虧”舒服多了,但事實呢? 你有沒有想過?行情會下跌,本身就說明當前方向可能和你的判斷相反,加倉虧損頭寸,是在“錯的方向上再加碼”,就像你已經踩進了泥潭,卻還想著往前多走一步找“出路”。 我總在想:如果一份單子已經讓你開始虧損,你憑什么覺得補倉后它就一定會反彈?是真的有行情依據,還是只是為了逃避“認虧”的痛苦? 當我看到有人這么操作的時候,我真的很想問他,讓他們說出一個確切的答案來,但往往很多人都是支支吾吾,僅有兩個以攤低成本為借口,再問能否盈利時,就沉默了。 嚴格止損從來不是“死板”,而是給你的賬戶上一道保險,別讓僥幸心理,把小虧損變成大災難。 ![]() 克服“過度交易”的沖動 打開交易軟件時,你會不會總盯著盤面,生怕錯過任何一個“機會”? 看到行情動了,不管是不是符合自己的交易計劃,都想趕緊進場,好像只要空倉,就會“虧了”什么。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個階段,似乎不持倉就渾身不舒服!這種“過度交易”的沖動,其實源于人性里的兩種弱點:一是貪婪,覺得多做一筆就能多賺一點;二是恐懼,怕錯過所謂的“好行情”。 可你有沒有算過一筆賬? 頻繁交易帶來的手續費,日積月累下來可能比你賺的錢還多;更重要的是,頻繁操作會讓你陷入“為了交易而交易”的怪圈,你不再去判斷機會的概率,只是在滿足“動手”的欲望。 我常問身邊的交易者:你每天下單前,真的能明確說出這筆交易的“高概率依據”嗎?還是只是因為“不想空倉”? 期貨交易里,“等”比“動”更難,也更重要,學會放棄那些模糊的、低概率的機會,才能把精力集中在真正能賺錢的行情上,減少無效操作帶來的損耗。 ![]() 堅持機械化執行交易計劃 做交易前,我們總喜歡制定詳細的計劃:什么時候進場、止損設在哪里、止盈看哪個位置。可到了實際操作,卻總容易“靈活變通”。 行情稍微波動一點,就覺得“現在進場更好”,臨時改了入場點;或者眼看要到止損位,又覺得“再扛一下”,把止損往后挪。 僥幸心理,這也是人性的一大弊病,我們總覺得雪崩的時候,自己能是幸存者,殊不知真正危險來臨的時候,不會放過每一個人。 人性天生喜歡“靈活”,覺得隨機應變是聰明的表現,可在期貨交易里,“靈活”往往是災難的開始。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要提前做交易計劃?因為計劃是在你冷靜的時候制定的,排除了情緒的干擾;而臨時的“靈活”,大多是被盤面波動勾起的貪婪或恐懼在作祟。 堅持機械化執行計劃,不是“死板”,而是對自己的保護,保護你不被一時的情緒沖昏頭腦,保護你的策略不被隨意篡改。 再完美的策略,若不能嚴格執行,也只是一張廢紙,看到這句話,大家千萬不要有一句空話的想法,交易系統的好壞決定不了你能否長期盈利,但嚴格的執行力,確實是穩定盈利的第一道保障,這也是“反人性”最難的一步! ![]() 逆勢操作是危險的“捷徑” 抄底摸頂,大概是每個交易者都有過的念頭。 看到行情跌了很多,就覺得“夠便宜了,該見底了”;看到行情漲了不少,又覺得“差不多該頂了,該做空了”。 這就是標準的人性的陷阱:我們總喜歡“撿便宜”,也總渴望抓住“反轉的瞬間”,好像這樣就能用最小的成本賺最大的錢,走一條“捷徑”。 期貨市場里,哪有那么多“捷徑”? 如果真有這樣的捷徑,是否也早就會被別人捷足先登了呢?作為散戶,這樣的機會即便是有,也能輪到咱們頭上嗎?大多數交易者可能就是把自己看的太重了,好像自己就像是吉西利弗莫爾般的交易天才,醒醒吧! 所謂的“捷徑”,可能只是下跌途中的一個小停頓;所謂的“頂部”,或許只是上漲過程中的一個小回調。你以為的“逆勢抄底”,很可能是把自己扔進了持續下跌的深淵;你以為的“逆勢摸頂”,也可能是站在了繼續上漲的山腳下。 我常常反問自己:憑什么你覺得自己能精準抓住反轉點?是市場給了你信號,還是你只是在滿足“預測反轉”的虛榮心? 交易的六字真言,“順勢輕倉止損”,還沒等開始交易呢,就給前兩個字丟了? 市場的趨勢一旦形成,總有它的慣性,與其和趨勢對抗,不如順著趨勢走,這才是長期生存的核心。 ![]() 承認自己無法預測市場 人性天生就渴望掌控感,做期貨交易時更是如此。 大多數人總想著“明天行情會漲還是跌”“這波行情能走到多少點”,好像只要能預測對,就能穩賺不賠。可市場從來不是我們能掌控的,政策變化、資金流動、情緒波動,任何一個因素都可能讓行情偏離預期,所謂的“預測”,大多只是自我安慰的掌控感。 你肯定也有過這樣的經歷?明明篤定行情會漲,結果它卻跌了;明明覺得該跌了,它卻又漲了。 這時候你會懷疑自己,甚至開始亂改策略。其實,不是你預測得不夠準,而是市場本就充滿不確定性。 有的時候我就會想,如果我們放棄“預測市場”的執念,轉而依賴概率和規則,會不會更輕松? 不糾結“行情會不會漲”,而是關注“如果漲了,我該怎么進場;如果跌了,我該怎么止損”。從主觀預測,轉為適應市場行情選擇交易策略。 承認自己無法預測市場,不是“無能”,而是認清現實,只有接受不確定性,才能在變化中守住自己的節奏。 接受“慢就是快”的財富邏輯 很多人剛入市時,都抱著“快速翻倍”的想法,總想著找個“暴利機會”,一夜就能把本金翻幾倍。 這種急于求成的心態,其實是人性里對“快速獲利”的渴望在作祟。 期貨市場里,“快”往往意味著“險”,為了追求短期暴利,你會忍不住加大倉位,忽略風險,最后很可能因為一次失誤,就虧掉所有本金。 這絕不是恐嚇你,而是真實存在的現象,多少爆倉的人,都是因為這樣的想法而一蹶不振。 我見過不少交易者,一開始賺了點小錢,就覺得“賺錢很容易”,于是重倉操作,結果很快就虧得一塌糊涂,反而那些看起來“慢”的交易者,每次只賺一點,卻能穩定盈利。 久而久之,本金靠著復利慢慢增長,最后反而比追求“快”的人賺得更多,其實期貨市場,并不是靠著一次暴利就能存活下來,“復利”,才是最終盈利的終極答案! 你不妨問問自己:你是不是因為太想快速翻倍,反而忽略了風險,虧掉了本該慢慢積累的本金? “慢就是快”不是一句空話,復利的增長需要時間,耐心比激進更重要,守住本金,穩步前行,才能在市場里走得更遠,也能活得更長久! ![]() 總結 期貨交易從來不是一場“比誰更聰明”的游戲,而是一場“比誰更能接納人性弱點”的修行。 這7件“反人性”的事,每一件都需要我們強迫自己去接受、去踐行:接受虧損,是為了守住本金;拒絕攤低成本,是為了避免災難;克服過度交易,是為了抓住真正的機會;堅持機械化執行,是為了守住策略;不逆勢操作,是為了敬畏趨勢;承認無法預測市場,是為了接受不確定性;接受“慢就是快”,是為了穩步成長。 “反人性”的道路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剛開始,強迫自己做這些事會很痛苦,因為要對抗與生俱來的人性慣性。 慢慢你會發現,所謂的“反人性”,不是要你變成一個沒有情緒的“機器”,而是要你學會在交易中保持清醒,清醒地認識自己的弱點,清醒地守住自己的規則,清醒地接納市場的不完美。 最后想問你:在你的交易里,有沒有哪一件“反人性”的事,是你明明知道該做,卻一直沒勇氣強迫自己去做的? 下面這個福利難道你還沒領? ![]() 暗號:成長禮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