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核心基礎:優化配煤方案配煤是決定焦炭產率的最關鍵因素。不同的煤種其焦炭產率差異很大。 優選高揮發分煤并控制比例: 合理使用焦炭產率高的添加劑: 配入石油延遲焦、瀝青焦、改質瀝青等:這些物質的揮發分極低,碳含量高,配入后能顯著提高整體的焦炭產率。這是目前最常用且有效的技術手段之一。 使用無煙煤或貧瘦煤:作為瘦化劑,它們不僅能降低配煤揮發分,提高產率,還能改善焦炭的粒度和反應性。 注意:添加劑的種類和比例必須通過嚴格的小焦爐試驗確定,以確保其對焦炭質量(CSR, CRI)不產生負面影響。
精準控制配煤水分:
二、 工藝與操作優化在既定配煤方案下,通過精細化操作也能挖掘產率潛力。 穩定加熱制度,防止生焦或過火: 生焦(欠火):煉焦不徹底,揮發分未完全析出,看似產率高了,但焦炭質量不合格(強度低、揮發分高),實則為次品,得不償失。 過火:過度加熱會使焦炭中的固定碳被燒損,導致產率下降和燃料浪費。 措施:根據配煤特性、爐型及生產計劃,制定并嚴格執行最優的標準溫度制度(火道溫度、結焦時間)。
減少焦炭機械損耗: 確保爐體嚴密,減少燒損:
三、 技術升級與創新搗固煉焦技術: 配型煤煉焦技術:
總結與建議提高焦炭產率不能以犧牲焦炭質量為代價,否則毫無意義。正確的思路是:在穩定甚至提高焦炭質量(特別是CSR和CRI)的前提下,追求產率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 行動路線圖: 化驗分析:精確分析所有可用煤種的工業分析(水分、灰分、揮發分、固定碳)、粘結性(G值、Y值)和結焦性(小焦爐試驗)。 配煤試驗:在實驗室進行小焦爐試驗,測試不同配比(尤其是加入添加劑后)的焦炭產率和冷熱強度指標。 工業試驗:選擇最優的1-2個方案進行工業爐試驗,驗證效果。 工藝優化:全面推廣成功的配煤方案,并同步優化加熱制度、操作管理。 技術改造:評估上馬煤調濕(CMC)、干熄焦(CDQ) 等項目的經濟性,進行長遠投資。
最終,提高焦炭產率是一個需要煉焦、備煤、化驗室、設備管理等多部門協同合作的精細化管理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