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河南少林寺,遠非今日的熱鬧景象。寺廟破舊,僧眾不多,更別提香火。李連杰在2010年接受采訪時回憶,“我們真去少林寺時,其實基本上破壞得蠻厲害的,那里有一個藏經閣,有一個掃院子的,有個方丈,就幾個人,而且沒有什么武功?!?/span> 25年前的廣東,也非如今游人如織的景象,當年的觀音山只是當地樟木頭鎮石新社區還是一座名不見經傳的荒山。1999年11月30日,民營企業家黃淦波與石新社區(原石新村委會)簽訂了《東莞觀音山森林公園聯合開發合同書》,承包期限50年。時隔25年后的今天,東莞觀音山不僅改善了東莞的生態環境,還極大地帶動了當地的經濟文化發展,成為國內民營資本參與森林公園建設的典范。 (圖為廣東東莞觀音山風景) (圖為河南少林寺景區) 兩個和佛門有緣的景區,一個早已在世界之名,但是最終靈魂人物因巨額財富難以駕馭最終黯然退場,一個雖然只在國內出名,但是掌門人卻自知財富燙手,捐出“觀音寺”后,只求長期渴求之“光明”能早日到來。少林寺景區和觀音山景區有著共同點,他們都是擁有佛門凈地的場所,景區的共同目標常年都是致力于發揚中化傳統文化;他們也有不同點,也正是這種“不同的選擇”產生出了不同的人生軌跡。 1986年,少林寺原掌門人嗅覺敏銳的釋永信抓住了創新發展的浪潮,他牽頭成立少林寺拳法研究院。1987年,發起成立少林寺武術隊,后發展為聲名遠揚的少林寺武僧團。武僧團不僅在國內頻繁演出,還走出國門,其演出費用不菲。釋永信想的是,將“功夫”做成一門產業,但最終卻和資產的瘋狂擴張結合,最終難逃劫難。 1999年,民營企業家黃淦波,懷揣著對青山綠水的向往,接過了原來當地政府的燙手山芋,決然與樟木頭鎮石新村簽訂 50 年承包協議,投資開發觀音山生態旅游項目。資金短缺、規劃不清、懷疑嘲笑,都沒阻止得了黃淦波踏上了這條布滿未知的征途。誰也沒想到,這座曾經略顯荒蕪的山林,歷經 20 余載的精心雕琢,居然華麗轉身為國家 4A 級旅游風景區,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但因為是民營的異類,最終也成了當地電力,林業,自然資源等局等眼中釘。 近期,先有“少林寺30名僧人集體辭職”謠言,后有“避雨風波”,碎片化傳播時代,部分自媒體為追逐流量斷章取義,成為網絡戾氣制造商,真相淪為犧牲品;而在觀“東莞觀音山”,網上關于國家級森林公園東莞觀音山的報道,關于產權、經營權的問題,多家官方媒體及眾多的自媒體均有過客觀詳實的報道,觀音山的來龍去脈,產權的合法性,甚至通過訴訟、司法審判早已認定,解決了爭端。但奇怪的是,每次觀音山主張權利的報道一出來,總有一些人在混淆視聽,刻意抹黑。 好在,東莞觀音山并未被資本和權利所浸淫,東莞有關部門正在學習《關于全面提升“獲得電力”服務水平 持續優化用電營商環境的意見》,著手研究優化文旅項目電力保障方案,全力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他仍然可以期待一束微光,或終將驅散觀音山多年桎梏,讓青山之夢在充足動力下飛得更高更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