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磨殺驢這個事兒雖然說起來難聽,但是在人類歷史是不斷出現的。從漢朝以后,君主清洗功臣的情況在歷史上就不斷發生。即便是到了現代社會,很多合伙創業的,往往隨著公司做大以后,也會爆發股權分配沖突,最終必然有不少元老都被踢出去。 所以卸磨殺驢這個事兒不好聽,但是算是人性的必然。 ![]() 西漢劉邦在坐穩江山之后,對異性諸侯王進行了清洗,同時蕭何也一度遭到打壓。但唯獨沒有對張良下手——事實上,劉邦清洗功臣的時候,呂后也積極參與。比如韓信的死,其實呂后也有參與。 那么,為什么張良能夠得到幸免? 個人認為: 1、張良沒有威脅性 劉邦清洗的功臣,其實有個共同點:那就是具備奪權的危害性。 劉邦殺害的功臣:比如韓信、彭越、英布這些人,其實有個共同點,那就是諸侯王。西漢初年,劉邦為了穩定人心,同時也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動蕩,所以對于功臣進行了分封——當然被封為諸侯王的功臣都是實力派,比如韓信在楚霸王還活著的時候就占領齊地,并且被冊封為齊王;英布在劉邦稱帝之前也有一定的勢力和地盤。所以劉邦的分封,其實一定程度上也有對秦末局勢的一種暫時妥協。 而諸侯王的獨立性很大——漢初的諸侯王掌握諸侯國的軍政大權。劉邦作為一個從戰國時代過來的人,未必不知道這樣的局面對天子意味著什么:要知道,東周末代天子晚景凄涼的事情,劉邦很清楚。 所以劉邦坐穩皇位以后,就對韓信等人進行了清洗。 而蕭何掌握行政權。從東周開始,權臣危害君主地位的例子也不斷發生,尤其是戰國時代,晉被三個卿大夫家族滅掉,而姜氏齊國也被權臣終結。 所以劉邦對蕭何也有猜忌心理。蕭何遭到了打壓也就不稀奇了。 ![]() 而張良本質上和剛才提到的這些都沒有任何可比性——首先張良不是韓信、彭越、英布這樣的武將基礎上的諸侯王(按:事實上劉邦的死,其實也是討伐英布,結果被英布用弓箭射中受傷的)。同時張良屬于戰略家,但不具備行政管理的能力。 并且,張良因為不參與行政,所以在朝廷里也沒啥根基或者黨羽。 所以綜合這些,即便是主觀上張良想謀反,但客觀上,張良也不具備這個能力。所以劉邦找不到理由覺得張良有本事危害劉家的天下。 ![]() 實際上,在當時,還有周勃這些將領,也都沒被劉邦打擊。因為按照劉邦的觀念,這些并非諸侯王的武將功臣,本身也沒有太大能力危害皇權——畢竟,任何事情都有個優先級。如果說可能存在的危害性,周勃這些將領都高于張良。周勃都沒問題,更別說張良了。 2、結語 其實從中國古代史來看,君主清洗功臣,一般情況下都是針對具備實質性危害性的群體進行清洗,而并非無差別殺戮。并且,被清洗的功臣大部分都屬于武將。所謂“太平本是將軍建,將軍不許見太平”。武將掌握軍事才能,往往可能給君主帶來直接的打擊。而武將之外的功臣,往往可以得到幸免——其實從中國歷史來看,能實現把持朝政的或者在實質性危害皇權的,絕大多數都是軍人起家的群體——比如東漢后期的董卓、曹操;東晉的桓溫、劉裕;北魏后期的爾朱榮,都是典型的例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