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魚落雁”字面的意思是魚見了直接沉入水底,大雁見了因受驚而掉落到地上。主要是形容女子相貌格外美麗。這個成語主要是來源了西施與昭君這兩位古代美女。 據說在春秋戰國時期,越國有個女子叫西施,因為相貌過人,在河邊的時候,倒影在水中,美麗得魚兒都忘記游水,漸漸沉入水底。這就是西施沉魚的由來。 落雁出昭君出塞,據說昭君入宮時由于沒有賄賂畫工,所以畫工把她畫得普普通通,由于匈奴跟漢朝和親,漢元帝根據畫像就選了最普通的昭君出嫁匈奴,等到看到昭君的時候,懊惱無比,就殺了畫工。昭君在遠嫁匈奴的路上,一路上馬嘶雁鳴,昭君撥動琴弦,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這就是昭君落雁的由來。 中國傳統上把沉魚落雁和閉月羞花連讀,并分別指代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美人,沉魚是春秋的西施,落雁是西漢的王昭君,閉月是后漢末的貂蟬,羞花是唐代的楊貴妃。
典故大概的意思是:毛嬙和麗姬,是人們眾所周知的美人,可是魚兒見到她們就要深潛水底,鳥兒見到她們就要飛入高空,麋鹿見到她們就要急速奔跑。人、魚、鳥和麋鹿究竟誰才懂得天下真正的美色呢? 莊子在《齊物論》中認為,世間萬物的標準都是相對的,人們對事物的認知和評判往往受到自身主觀因素和所處環境的限制,不存在絕對的、統一的標準。文中通過列舉人類認為美麗的毛嬙、麗姬,在魚、鳥、麋鹿眼中卻并非如此,它們會因害怕而躲避,說明不同物種有不同的審美和反應,以此來強調人用來衡量外物的標準不是唯一的,利與害、美與丑等都并非絕對。 在現代,美丑的標準也一直在變化,曾經流行的“骨感美”,如今可能被健康有活力的形象所取代。不同的文化和地域對于美的定義也大不相同。在非洲的一些部落,以胖為美,認為那是健康和富有的象征;而在歐美,對于身材和容貌的審美標準也在隨著時代變遷而改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