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說:“禍從口出,病從口入。” 一個人經年累月說出的話,便是他心靈的投影,也是命運的伏筆。 孔子告誡弟子:“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意思是,真正的君子,說話要謹慎,做事卻要敏捷。相反,那些口無遮攔、隨意發泄的人,往往先敗在自己的嘴巴上。 嘴巴,是一個人的風水。管住嘴,不只是修養,更是修行。 ![]() 不說抱怨話楊絳先生說: “生活里沒有怨氣的女人,特別值得尊敬,一個對往事絕口不提的女人,自帶貴氣。做一個眉宇間寫滿風調雨順的女子,安靜于暖,安然于心,不急不躁,清淡歡顏。”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有人不抱怨,把風霜當作調色,把苦澀化作清泉,于是日子慢慢開成花;也有人怨天尤人,把坎坷掛在嘴邊,把陰霾留在心頭,結果走到哪里,哪里就陰云密布。 人生說到底活的是一種心態。那些把日子過好的人,不是沒有不如意的事,而是把抱怨的時間和精力,都用來面對現實,解決問題。 怨言,就是人心底的噪音。 作家亦舒說:“情緒這種東西,非得要嚴加控制不可,一味放縱地自悲自憐,便越來越消沉。” 我曾見過一位老人,獨居在鄉間小屋。生活清苦,卻很少聽他抱怨。鄰居們說,這位老人曾經因災荒失去過收成,也經歷過親人的早逝,可他從未在眾人面前抱怨過。 相反,他常常笑著說:“種地有風有雨,做人也一樣,該來的接受,該走的送別。”村里人愿意幫他,因為與他相處,心里舒坦。 反倒是另一位常年抱怨生活艱難的村民,總嫌地不好、天不公,最后人人避而遠之,真正遇到困難時,也沒人愿伸手相助。 佛學中有個比喻:“心如明鏡臺,常拂拭,不使染塵埃。”生活就像一面鏡子,我們用什么態度面對它,它也就回報我們什么態度。 心理學的“負性偏差”研究表明:人類天生更容易記住負面信息,所以抱怨不僅污染環境,也會強化自己對不幸的記憶,讓生活陷入惡性循環。 一個常抱怨的人,把日子過成了陰天;一個心懷清朗的人,即便清貧,依舊能見花開。 ![]() 不說是非話 稻盛和夫說:“真正厲害的人從來不說難聽話,要理解禍從口出,說人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百年孤獨》里寫道,人群聚集的地方,談論的話題無外乎三個:拐彎抹角地炫耀自己、添油加醋地貶低別人、相互窺探地搬弄是非。 佛經里有“惡口業”之說,指的是因口舌而造的惡業。口中若常帶是非,不僅損傷他人,更會反噬自己,結下不必要的因果。 老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不在別人背后搬弄是非,是一個成年人最基本的修養。 北宋詞人柳永,本是才華橫溢,卻因科舉屢屢失意,心中怨憤,便常去煙花柳巷發牢騷,譏諷宋仁宗有眼無珠。 他以為只是醉酒之語,沒想到很快傳入宋仁宗耳中。第三次科舉,他的名字被劃去,從此仕途盡毀。禍從口出,不過如此。 古人云:“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能守住嘴巴,不輕易評斷他人,是修心的第一步。 社會心理學研究發現,八卦的傳播有“放大效應”,往往隨著轉述而加劇,最終面目全非。一個喜歡說是非的人,不僅會破壞他人的聲譽,更會讓自己失去信任的根基。 人生最好的姿態,不是把目光盯在別人的是非上,而是時時回望自己。一個眼中無是非的人,心中才有真正的安寧。 ![]() 不說標榜話 常言道,話有三不說:揭人短的話不說;標榜自己的話不說;沒有價值的話不說。 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如果你足夠厲害,不需要標榜自己別人也能看出來,如果從你自己嘴里說出來,只能說明你還不夠厲害。 曾國藩說:“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佛經里有句話:“慢為諸過本。”所謂“慢”,就是驕慢之心。一個人若凡事都要標榜自己,必然種下敗亡的因。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蘇東坡小時候天資聰穎,很小的年紀就讀完了《四書五經》,便在書房門口貼上一副對聯: “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 字里行間,盡是少年的狂妄。母親見了,沒有多言,只是翻開一本書,請他辨認其中的字。蘇東坡愣住了,因為自己根本不識。 之后,他把那副對聯改成: “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上下聯分別加了兩個字,語氣由狂妄變為謙卑,志向也由炫耀變成了砥礪。這份轉變,伴隨他一生,讓他孜孜不倦,終成一代大文豪。 《道德經》曰:“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一個人若時時以言語標榜自己,就像空谷中不停回響的聲音,聽得久了,便覺乏味。 心理學研究表明,過度自我吹噓的人,容易引發“反感效應”,讓人產生排斥心理。 人生沒有必要時時炫耀自己,真正的從容,是把志向深埋心田,把努力化作日常。就像春雨潤物,悄然之間便是一片新綠。 人若能安靜耕耘,不言自彰,歲月自會在某個不經意的時刻,贈予一樹花開。 ![]() 寫在最后《中庸》曰:“言顧行,行顧言。” 言語,是一個人的修行,也是命運的伏筆。人用兩年時間學會說話,卻要用一輩子學會閉嘴。 逢人不說人間事,便是人間無事人。 生活不簡單,盡量簡單過。心若干凈,世界便干凈;心若清朗,日子便處處是花開。 少一些抱怨,少一些是非,少一些張揚,我們就會走得更安穩,也更自在。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