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呀,我是妖小果! 曾與一個小伙伴爭論,本來都面紅耳赤的,但忽然從對方的滔滔不絕中,我意識到誰也說服不了誰,于是就沒再說話。 一個小時后,我給對方發了一段文字進行情況說明,這時對方也冷靜下來,雙方通過文字反而溝通好了。 其實,不僅是在生活中,在職場上也是。當時不論你多有理,在爭論的情境中,你都不會勝出。 就像曾有同事熬夜做PPT向領導證明自己方案的可行性,最終被批評是不懂大局。 一個職場調研數據顯示,87%的無效溝通源于“錯位講道理”。 最終你會明白: 這個世界上最愚蠢的做法,就是不斷的跟別人講道理,位置不同,少言為貴,認知不同,不爭不辯,三觀不同,浪費口舌。 正如卡耐基的金句:“贏得爭論的唯一方法,就是避免爭論?!?/span> 01 為什么講道理是最愚蠢的溝通? 中國人常說“心里明白,但嘴上不要說”。這是真正的成熟。 成年人看破不說破,既是保護自己也是尊重他人。 作為一個成年人,最頂級的自律——是克制自己去糾正別人的欲望。 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這么多年,你通過講道理說服了幾個人? 媽媽的嘮叨,老師的念叨,領導的喋喋不休……你聽進去多少? 一個真相是講道理是最愚蠢的溝通。緣由有三: 人性真相1:位置決定話語權 身邊的同事,另一個同事指出其工作問題,他不會改,但老板說就立刻改。 《影響力》這本書中有個實驗:同樣的話由CEO說出被奉為戰略,由員工說出被視為抱怨。 一個家庭里,最有話語權的通常是最有錢的那個。 所以講道理,得是有話語權的那個人。否則,就等同放空氣。 人性真相2:認知決定理解力 但有人反駁你時,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立刻懟回去。 這個反應其實是《思考,快與慢》中提到人們用直覺捍衛觀點,而不是理性。 最經典的就是,當家里的老人相信了推銷推薦的某養生產品后,你跟Ta講道理,Ta反而覺得你不如銷售對自己好。 認知不同,你很難說服另一個人。就像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認知決定理解力,不在一個層次,對方無法理解。 人性真相3:三觀決定過濾網 現在人找對象,常說要找三觀一致的。因為三觀一致,在日后很多問題上就不容易出現分歧。這可以篩選到很多不合適的人。 用《原則》中的話來說,就是“意識形態免疫”——人會自動屏蔽威脅自身世界觀的信息。 老板曾給我們分享其一個高薪朋友的工作狀態,工作日和周末都會主動加班,以激勵大家努力工作。 但扎心現實是員工是躺平族,并非奮斗人群。這其實是對牛彈琴。 02 聰明人的沉默藝術 馬克·吐溫說:“不要同一個傻瓜爭辯,否則別人會搞不清誰是傻瓜?!?/span> 達爾文說: “爭論中唯一輸掉的方式就是參與爭論?!?/span> 第一個中國人拍下和巴菲特一起吃飯的機會,他利用這頓飯大賺了一筆。 后來,不斷有中國人拍下這個吃飯的機會,而巴菲特老爺子則不斷修改規則,并面對敏感信息時選擇沉默。 其實,聰明人都懂得沉默藝術,他們知道什么該說,什么不該說。沉默藝術可參考以下內容: 能量守恒定律 物理上有個能量守恒定律,其實這放在人身上也是一樣的。 《精力管理》這本書的核心思想便是,每次無效爭論都在透支你的專注力。 你有沒有感覺,當你跟人在網上吵架或現實里與人爭論后,特別疲憊。這就是透支了專注力的結果。 因此,如果日后當你準備與人爭論前,先問自己一句:“這人值得我消耗5000卡腦力嗎?” 當你問出這個問題時,多半就不會再搭理。 降維打擊策略 馬云早期創業時,被人罵是騙子,他并沒有解釋,而是選擇做出了阿里巴巴。 面對爭論,一個武器是《影響力》中的降維打擊策略:一邊回應“你說得對”,一邊用行動碾壓對方。這可比辯論反擊力更強。 和認知低的人,不必與之論長短,附和Ta,然后按自己的想法行動即可。時間會替你證明對錯。 認知分層管理 老板面對公司不同層級的人,其實說的話是不同的。 他們對對基層講利益,就像做了能多賺錢;對中層講邏輯,比如“如何提升效率”;而對高層講愿景,說“行業變革機會”,以期鼓勵大家努力工作,一起奔向美好未來。 沒有一個老板會對著保潔阿姨說公司戰略。不過,短劇里可能會有,比如公司年輕霸總愛上五十歲的保潔阿姨。 黑名單機制 我跟學員說,如果有人留言罵你,直接拉黑。不喜歡你的人,不給他們看到你的機會。 有三類人,永遠不要與之爭辯,因為他們會將你拉到與之同一水平,而后用豐富的經驗打敗你。
遇到這三類人,立刻馬上拉黑,完事兒。 正所謂夏蟲不可語冰,井蛙不可語海。 哲學家喬治·桑塔亞那說:“大聲喧嘩是空虛的確認,沉默才是真正的蔑視?!?/span> 03 高級溝通替代方案 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說:“你永遠無法通過爭論擊敗一個無知的人?!?/span> 贏了道理,輸了關系——這是最愚蠢的勝利。 因此,一個好的結果,需要我們用高級溝通替代方案。 首先,用“利益”代替“道理”。 你說了一堆應該怎么做的道理,不如一句你這樣做可以多賺3成。就像網上的有效建議,比如勸人分說Ta擋你財運。 說教不如直接講利益,當對方知道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時,才不會無動于衷。 其次,用“故事”代替“說教”。 以前一個老師想勸我們什么,就常說自己的故事,講自己如何學習,如何改變自己的境況……相對于說教,我們更喜歡這個老師的故事。 當時,不少同學都愿意聽其話,不過,換個老師就不聽了。 故事比說教更動人,也更能影響人。 最后,用“提問”代替“反駁”。 和一個大伙伴聊到孩子教育問題,直接喂給對方東西,不如用提問的方式,讓對方自己去發現和意識到。 比如在職場可以問:“你覺得這個方案可能有哪些風險?” 沒有人喜歡被反駁,但若人們自己發現問題,并解決,會感覺很爽。 人際智慧中的高階法則——“不爭之辯,不言而言”。 智者用事實說話,愚者用聲音說話。 真正的強者,不是最能辯的人,而是最懂得何時閉嘴的人。 與君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