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掃碼收聽阿雷老師吟誦示范:下面是根據阿雷老師所講內容,由AI生成的語音博客,歡迎大家收聽: ![]() 聲律啟蒙二蕭1 原文恭對慢,吝對驕,水遠對山遙。松軒對竹檻,雪賦對風謠。乘五馬,貫雙雕,燭滅對香消。明蟾常徹夜,驟雨不終朝。樓閣天涼風颯颯,關河地隔雨瀟瀟。幾點鷺鷥,日暮常飛紅蓼岸;一雙???,春朝頻泛綠楊橋。 一、譯文(逐句對照)恭對慢,吝對驕,水遠對山遙。 譯文:恭敬與輕慢相對,吝嗇與驕傲相對,江水遼遠與山巒遙遠相對。 松軒對竹檻,雪賦對風謠。 譯文:植松的軒廊與栽竹的欄桿相對,詠雪的辭賦與民間的歌謠相對。 乘五馬,貫雙雕,燭滅對香消。 譯文:乘坐五馬大車(的官員)與射穿雙雕(的射手)相對,燭光熄滅與香氣消散相對。 明蟾常徹夜,驟雨不終朝。 譯文:明亮的月亮常常整夜高懸,急驟的暴雨不會持續一個早晨。 樓閣天涼風颯颯,關河地隔雨瀟瀟。 譯文:樓閣上天空清朗秋風颯颯作響,關隘與河流因地勢阻隔秋雨瀟瀟不停。 幾點鷺鷥,日暮常飛紅蓼岸;一雙???,春朝頻泛綠楊橋。 譯文:幾只白鷺,傍晚時常在開滿紅蓼的岸邊飛翔;一對???,春日早晨頻頻在綠楊掩映的橋邊浮游。 二、韻字分析(上平二蕭韻)
說明: 古音中“驕、遙、謠、雕、消、朝、瀟、橋” 均屬上平二蕭韻,押平聲韻。“驕”(驕傲)與 “橋”(楊橋)首尾呼應,中間 “遙、謠”“雕、消” 等韻字間隔出現,“瀟、橋” 強化音韻流轉,保持 “二蕭” 韻部的清麗明快。“檻、夜、颯、岸” 等字因聲調或韻部不符不押韻,但通過韻字的規律銜接,形成聲律循環。 三、意象解析(自然與人文意象分類)
核心意象邏輯: 通過“品德修養 — 自然時序 — 人文技藝” 的層疊對照,如 “恭慢吝驕” 的品德反差與 “雪賦風謠” 的文化傳承呼應,“松竹明蟾” 的自然清雅與 “乘馬貫雕” 的人文風采并置,“暮鷺朝??” 的時序流轉與 “燭滅香消” 的時光易逝互補,構建 “品德秩序 — 自然靈韻 — 人文風華” 的統一,兼具聲律美與文化深度。 四、典故詳解(逐一溯源)(一)乘五馬,貫雙雕 1.乘五馬:典出《詩經?召南?鵲巢》“之子于歸,百兩御之”,古代官員乘車,“五馬” 為太守級官員的車駕規格(《漢官儀》載 “太守秩二千石,乘五馬”),象征官員身份與威儀。 2.貫雙雕:典出《北史?長孫晟傳》,長孫晟善射,曾見雙雕飛落,“馳往,遇雕相攫,遂一發雙貫焉”,“貫雙雕” 喻射箭技藝高超,象征勇武與技藝出眾。二者以 “文治 — 武功” 相對,展人文多元成就。 (二)雪賦對風謠 1.雪賦:指以雪為主題的辭賦,如南朝宋謝惠連《雪賦》,象征文人雅趣與文學創作。 2.風謠:指民間歌謠(《禮記?王制》“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反映民俗與民意,象征民間文化傳承。二者以 “雅文 — 俗謠” 相對,顯文化的雅俗共生。 (三)明蟾常徹夜 明蟾:“蟾” 即蟾蜍,古代傳說月中有蟾蜍,故以 “明蟾” 代指月亮(如李白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象征月夜的靜謐與永恒。 (四)驟雨不終朝 化用《道德經》“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意為狂風不會持續一個早晨,暴雨不會持續一整天,象征自然規律中 “激烈者難久” 的哲理,暗含 “中庸長久” 的智慧。 (五)??? ???(xī chì)是一種水鳥,形似鴛鴦,常成對棲息,古詩中多喻愛情或清雅之景(如溫庭筠 “???灘頭風浪晚”),此處與 “綠楊橋” 搭配,繪春日生機。 五、延伸理解此段以“品德與風華” 為核心,融合自然時序、文化傳承與人生智慧,在聲律與文化中構建多重維度: (一)聲律層面 以“驕、遙、謠” 等上平二蕭韻字貫穿,平聲韻的清麗與 “恭對慢”“吝對驕” 的仄聲起句形成 “頓挫 — 明快” 的節奏。“松軒對竹檻”(五字對五字)、“幾點鷺鷥對一雙???”(七字對七字)的句式工整,“燭滅” 與 “香消”(名 + 動)、“風颯颯” 與 “雨瀟瀟”(名 + 疊詞)的詞性對稱,既符合蒙學 “練對習韻” 的功能,又通過音韻和諧強化畫面感,讓 “紅蓼岸” 的秋日暖色調與 “綠楊橋” 的春日清新在誦讀中可感可觸。 (二)文化層面 1.品德修養與中庸之道:“恭對慢,吝對驕” 開篇即強調儒家 “修身” 核心,以品德對立傳遞 “克己復禮” 的修養觀(《論語》“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驟雨不終朝” 化用道家哲理,與儒家 “中庸” 思想呼應,傳遞 “過猶不及” 的處世智慧。 2.文化傳承與雅俗共生:“雪賦” 的文人雅創作與 “風謠” 的民間俗文化,構建 “雅俗共賞” 的文化生態;“乘五馬” 的官儀與 “貫雙雕” 的技藝,展現 “文治武功” 的社會理想,暗含傳統文化 “多元一體” 的特質。 (三)審美層面 意象的對比與象征貫穿始終:自然意象中,“水遠” 的壯闊與 “山遙” 的朦朧,“明蟾” 的靜美與 “驟雨” 的動感,形成 “闊 — 幽”“靜 — 動” 的反差;人文意象中,“松軒” 的清雅與 “竹檻” 的疏朗,“燭滅” 的含蓄與 “香消” 的縹緲,體現 “雅 — 逸”“虛 — 幻” 的意境對比;時序意象中,“日暮鷺鷥” 的沉靜與 “春朝???” 的靈動,以 “暮 — 朝” 的對立強化審美張力,展現 “剛柔并濟、虛實相生” 的古典審美理想。 整體而言,此段通過聲律的精巧設計、典故的文化縱深、意象的生活哲思,既展現了《聲律啟蒙》“以韻載德” 的蒙學功能,又暗含對品德修養、文化傳承與自然哲理的深層思考,實現了 “語言訓練” 與 “人文浸潤” 的統一。 六、吟誦展示 三14班穆懷彧吟詠《聲律啟蒙》二蕭1 阿雷老師講《聲律啟蒙》的AI音頻,歡迎收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