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電子版教材就是今年秋季新學期啟用的修訂版。有不少變化,比如第三單元三篇課文都換了,第八單元換了兩篇。教材選文等做這樣的修訂,一定承載了編者精思熟慮的意圖,教師暑假備課應好好研究。往期鏈接:2025秋新修訂版一年級上冊語文教材電子版(可下載)2025秋新修訂版二年級上冊語文教材電子版(可下載)2025秋新修訂版三年級上冊語文教材電子版(可下載)下載方法:通過網盤分享的文件:二上修訂版教材.pdf 鏈接: https://pan.baidu.com/s/1Mt0ls0nQlHy1TOVsYzKlyw?pwd=at22 提取碼: at22 --來自百度網盤超級會員v5的分享 統編版一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一、理論依據:明確單元教學的底層邏輯本單元整體教學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為綱領,聚焦 “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文化自信” 四大核心素養,落實一年級學段目標,如提升初步的識字能力、朗讀能力和對周圍事物的感知能力。緊扣教材單元 “雙線組織” 特點,明線為 “認識周圍事物” 主題,暗線為 “學習象形字等基本識字方法” 和 “積累簡單詞語” 的語文要素,遵循單元內文本從認識身體部位到自然現象再到生活物品的梯度關聯。結合一年級學生 “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對身邊熟悉的事物充滿好奇但識字經驗匱乏” 的認知規律,設計具有趣味性和生活化的活動,兼顧學習的趣味性與基礎能力培養。 二、前期準備:精準定位單元教學起點(一)單元教材分析:理清“教什么”1.主題解讀:本單元核心主題為“認識周圍事物”,其內涵不僅是讓學生認識自己的身體部位、常見的自然現象和生活物品,感受身邊事物的多樣與奇妙,更包括引導學生學會用簡單的語言稱呼這些事物,體會生活與語文的密切聯系,培養觀察生活、熱愛生活的情感。 2.語文要素梳理:基礎要素為認識本單元生字詞,能借助圖片讀懂課文,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發展要素為學習運用象形字等識字方法識記生字,積累表示身體部位、自然現象和生活物品的簡單詞語,嘗試用詞語稱呼身邊事物。 3.文本關聯分析:本單元內文本聯系緊密。課文《口耳目》《日月水火》《對韻歌》《金木水火土》承擔核心要素的“示范與講解”,《口耳目》通過圖片與文字結合認識身體部位,滲透象形字識字方法;《日月水火》集中呈現象形字,讓學生感知漢字的造字規律;《對韻歌》《金木水火土》以簡潔的語言呈現自然事物和常識,便于朗讀和積累詞語。語文園地二對單元語文要素進行鞏固,“識字加油站”“字詞句運用” 等提供練習機會。 (二)學情分析:明確“學生已有什么,缺什么”1.前置調研:通過入學初的觀察和簡單測試了解到,學生對自己的身體部位、常見的日月等自然現象有一定的生活認知,能口頭說出部分事物名稱,但對規范的漢字字形不熟悉。在語文要素方面,學生尚未系統學習識字方法,對漢字的象形特點缺乏認識;在語言表達上,詞語積累量少,難以準確用書面詞語稱呼事物。 2.難點預判:結合一年級學段特點,預判學生學習障礙主要有:一是難以理解象形字的造字原理,對字形與事物形象的聯系感知不深;二是部分生字的認讀和書寫存在困難,如筆畫較多或易混淆的字;三是在朗讀時容易出現唱讀、停頓不當等問題,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停留在表面。 三、目標設計:構建“整體 — 分階” 的目標體系(一)單元整體目標(三維度整合)
(二)分課時目標:將整體目標拆解到每課時1.第 1 課時(精讀《口耳目》):認識 “口、耳、目、手、足” 等生字,會寫 “口、耳”2 個生字。借助圖片理解課文內容,知道這些字表示身體部位,初步感知象形字的特點,正確朗讀課文。 2.第 2 課時(精讀《日月水火》):認識 “日、月、水、火、山、石、田、土” 等生字,會寫 “日、月”2 個生字。通過觀察圖片與字形,理解象形字的造字原理,正確朗讀課文,嘗試用生字組詞。 3.第 3 課時(精讀《對韻歌》):認識 “云、雨、風、花、鳥、蟲” 等生字,會寫 “水、火”2 個生字。正確、有節奏地朗讀課文,感受語言的韻律美,積累自然現象和動物名稱詞語。 4.第 4 課時(精讀《金木水火土》):認識 “金、木、水、火、土、天、地” 等生字,會寫 “一、二”2 個生字。正確朗讀課文并背誦,了解課文中的自然元素,積累相關詞語。 5.第 5-6 課時(語文園地二):通過 “識字加油站” 鞏固身體部位和自然現象的生字;完成 “字詞句運用” 練習,積累量詞和簡單句子;背誦 “日積月累” 中的內容。 6.第 7-8 課時(單元復習與檢測):復習本單元生字詞和課文內容,通過認讀、聽寫、朗讀等方式檢測學習效果,針對薄弱環節進行鞏固。 四、內容整合:重組單元資源,形成教學鏈條(一)資源梳理:明確單元內可利用的所有資源核心資源:課文《口耳目》《日月水火》《對韻歌》《金木水火土》,本單元生字詞,課后題,語文園地“識字加油站”“字詞句運用”“日積月累” 等。 拓展資源: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實物、圖片、動畫,如人體模型、日月圖片、自然現象動畫等;象形字演變圖;身體部位、自然事物的詞語卡片;學生手繪的簡單事物圖畫等。 (二)內容重組:構建“模塊式” 教學內容采用主題模塊重組的方式,按主題內涵的不同角度劃分模塊: 1.身體認知模塊(《口耳目》):圍繞身體部位展開,通過圖片與文字結合認識生字,初步感知象形字特點,積累身體部位詞語,了解身體部位的作用。 2.自然現象模塊(《日月水火》《對韻歌》):以自然現象和事物為核心,學習象形字識字方法,認識日月水火、風云雨雪等自然事物,積累相關詞語,感受自然的奇妙。 3.基礎常識模塊(《金木水火土》):聚焦基本自然元素和常識,朗讀背誦課文,了解金木水火土等元素,積累基礎詞語,建立對世界的初步認知。 4.鞏固運用模塊(語文園地二 + 單元復習):通過語文園地的練習和單元復習,鞏固識字成果和詞語積累,提升基礎語文能力。 五、活動設計:打造“連貫且有層次” 的學習活動(一)活動階段劃分
(二)活動設計要點·關聯性:前一活動為后一活動鋪墊,如“初識事物卡” 的填寫為后續精讀探究中的識字學習打下基礎;“小組合作觀察字形” 活動為 “師生互動理解象形字” 活動做準備。 ·直觀性:結合一年級學生特點設計活動,如運用實物觀察(讓學生摸自己的耳朵、看太陽圖片)幫助理解生字;通過動作演示(用手做“耳” 的形狀)輔助識記字形。 ·趣味性:將語文要素與趣味活動結合,如設計“身體部位指認比賽”“生字拍手歌” 等游戲;在 “識字小卡片” 制作中加入涂色元素,提高活動吸引力。 六、評價體系:構建“多元且過程化” 的評價機制(一)評價維度(三維一體)1.知識與能力:生字詞認讀情況(通過課堂指讀、卡片認讀評估);生字書寫情況(從筆畫正確性、書寫規范性評估);朗讀情況(從讀音準確性、流利度評估);詞語積累情況(通過詞語配對、口頭表達評估)。 2.過程與方法:課堂參與度(舉手發言次數、參與游戲的積極性);學習習慣(如認真聽講、按要求拿書、寫字姿勢等)(通過“課堂表現小紅花” 評估);小組活動表現(是否積極參與討論、與同伴配合情況)。 3.情感與態度:對“認識周圍事物” 主題的興趣(通過課堂反應、活動參與熱情評估);對語文學習的喜愛程度(通過是否主動認讀生字、朗讀課文評估)。 (二)評價方式·過程性評價:課堂實時觀察學生的認讀、朗讀、發言和參與活動情況,及時給予口頭表揚;采用“小紅花”“小星星” 等獎勵機制記錄學生的進步;收集學生的 “識字小卡片”“初識事物卡” 等作品進行評價。 ·終結性評價:單元測試,通過生字認讀、簡單書寫、課文背誦等形式考查學習效果;開展“識字小能手”“朗讀小明星” 評選活動,激發學習動力。 ·評價主體多元化: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主要評價;引導學生進行自評,如“自己是否認識了今天的生字”;開展同桌互評,如互相檢查生字認讀情況;邀請家長參與評價,如反饋學生在家認讀生字、指認事物的情況。 七、延伸拓展:實現“課堂 — 生活 — 文化” 的銜接1.生活實踐:開展“我的生活小發現” 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家中或校園里尋找單元學到的事物,指著事物說出名稱和生字,家長或老師用照片記錄,培養觀察生活的習慣。 2.主題閱讀:推薦簡單的認知類繪本,如《我的身體》《大自然的奧秘》等,鼓勵學生在家長陪伴下閱讀,積累更多事物名稱和簡單詞語。 3.跨學科整合:結合美術課,讓學生畫一畫自己認識的身體部位或自然事物,并寫上對應的生字;結合體育課,做與身體部位相關的游戲,如“指鼻子指眼”,在活動中鞏固知識。 4.項目式學習:圍繞“我認識的世界” 設計短周期項目,讓學生收集自己認識的事物圖片或實物,制作簡單的 “認知小展板”,在班級內展示并介紹,運用所學的生字和詞語進行表達。 八、學段適配:根據年級特點調整框架細節一年級學生剛進入小學,學習習慣尚未養成,注意力容易分散,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在框架調整上,活動設計要注重趣味性和短時性,每節課穿插多個小游戲,如“生字開火車”“拍手讀課文” 等;識字教學多采用直觀演示法,如展示象形字演變過程、讓學生觀察實物與字形的聯系。評價方面,以鼓勵性評價為主,多采用物質獎勵和口頭表揚相結合的方式,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關注學生在識字和朗讀上的點滴進步。在拓展活動中,選擇簡單、安全、易操作的任務,如在家中指認事物、畫簡單圖畫等,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感受學習的樂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