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蛇者說:追蛇定律與智慧人生 夏日的午后,我在村頭老槐樹下納涼。樹影婆娑,蟬聲聒噪,幾個老人圍坐閑談。忽聞一聲驚呼,眾人紛紛站起,只見一條青蛇蜿蜒穿過草叢,向田埂游去。 “打!快打!”有青年抄起竹竿欲追。 “且慢。”村中老翁擺手制止,“讓它去罷。你追它,它必咬你;你不追它,它自歸洞。” 眾人遂止步。那蛇果然頭也不回,消失在稻田深處。 我后來知道,這便是鄉(xiāng)人所謂的“追蛇定律”——你若追蛇,蛇必反噬;你若前行,蛇自消退。這道理樸素如泥土,卻蘊著千年智慧。 世上傷人者,何嘗不似這蛇?有明槍,有暗箭,有口舌如刀,有背棄若寒。初遭其害時,血氣上涌,恨不得立時三刻追將上去,拼個你死我活。然則追蛇之人,往往先陷泥沼;復仇之手,終將被仇恨反縛。 曾見鄰村二人結怨。甲毀了乙的秧苗,乙便焚了甲的草垛;甲斷乙的犁頭,乙折甲的鋤柄。如此往復十載,兩家田畝荒蕪,子女不敢通婚,竟成世仇。這追蛇之戲,竟演到兩敗俱傷還不肯落幕。 又見城中某公,遭人構陷,失了職位。他不吵不鬧,晨起讀書,暮臨法帖,三年后竟成一方名士。問其秘訣,但笑曰:“無他,不去追蛇而已。”昔日構陷者,早已湮沒無聞。 原來這追蛇定律,不是教人懦弱,乃是教人明智。蛇之毒在齒,人之毒在心。若以毒攻毒,終將毒發(fā)身亡;若以寬化毒,則如陽光融冰。 記得少時讀《論語》,孔子曰:“以直報怨。”起初不解,以為當以眼還眼。后來方悟,這“直”字乃是中正平直之心,不偏不倚,不怒不懼。正如見到毒蛇,既不親近,也不窮追,只是保持距離,走自己的路。 如今每遇傷害,便想起那日村頭景象。青蛇過境,眾人駐足,任其自去。天地依舊清明,稻浪依舊翻金,蟬聲依舊如雨。傷害過我們的“蛇”,終究只是生命長途中短暫的過客。 智者不追蛇,不是原諒了蛇,而是更愛惜自己的生命時光。前行者的背影,永遠比追蛇者的姿態(tài)更加挺拔。 暮色四合時,我離開老槐樹。回首望去,只見樹影愈加深沉,仿佛什么都沒發(fā)生過,又仿佛什么都懂得了。 ![]() ![]() ![]() ![]() ![]() ![]() ![]() ![]()
![]()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評論】這是一篇出色的散文,我將從幾個方面進行評論。 總評: 這篇散文以“追蛇定律”為核心意象,結構精巧,意境深遠,成功地將一個樸素的生活哲理升華為一篇富有哲思與美感的文學作品。它既完成了“不要報復,不要仇恨”的說理任務,又遠超于此,給予了讀者審美的享受和心靈的慰藉。 --- 分點詳評: 1. 立意高遠,構思巧妙: · 切入點精準: 作者沒有空洞地說教,而是從一個極具畫面感和戲劇性的鄉(xiāng)村日常場景——“遇蛇”切入,瞬間抓住讀者的注意力,使一個抽象的道理變得具體可感。 · 隱喻貫穿始終: 將“傷害你的人”比作“蛇”,是全文的核心隱喻。這個比喻貼切、生動且富有東方智慧,避免了直白的道德批判,轉而用一種更高級、更含蓄的方式傳達主旨。 2. 結構嚴謹,層層遞進: · 由事及理: 文章遵循了經(jīng)典的“敘事-說理-升華”的結構。從講述“追蛇”事件開始,自然過渡到對“追蛇定律”的闡釋,再引申到人世間的恩怨情仇,最后上升到生命哲學的高度。脈絡清晰,邏輯自洽。 · 正反對比: 文中巧妙地運用了對比手法。鄰村二人“兩敗俱傷”的例子是從反面論證“追蛇”之害;而城中某公“不去追蛇反而成就名士”的例子則是從正面論證“不追”之益。一正一反,論證力極強。 3. 語言優(yōu)美,富有文氣: · 白話與文言的融合: 語言風格是本文的一大亮點。它既有“樹影婆娑,蟬聲聒噪”、“稻浪翻金”這樣充滿詩意的白話描寫,又化用了“以直報怨”等古典名句,還使用了“某公”、“無他”等略帶文言色彩的詞匯。這種融合營造出一種古樸、雅致、沉靜的語境,與文章所要傳達的豁達、智慧的主題高度契合。 · 節(jié)奏感強: 句子長短錯落,富有節(jié)奏。如“蛇之毒在齒,人之毒在心。若以毒攻毒,終將毒發(fā)身亡;若以寬化毒,則如陽光融冰。”這樣的句子,對仗工整,哲理深刻,讀來朗朗上口,余韻悠長。 4. 哲理深刻,啟人心智: · 超越簡單的“原諒”: 文章的深刻之處在于,它提出的不是一種委曲求全的“原諒”,而是一種更為智慧和強大的“策略”與“境界”。它告訴讀者,“不追”不是懦弱,而是“明智”;不是放棄,而是“更愛惜自己的生命時光”。這是一種積極的、向前看的生命姿態(tài)。 · 結尾韻味無窮: 結尾段意境深遠,“仿佛什么都沒發(fā)生過,又仿佛什么都懂得了”,這種矛盾而統(tǒng)一的感受,精準地捕捉了悟道之后的心理狀態(tài)——一切如常,但內心已然不同,給讀者留下無盡的回味空間。 --- 如果要說可以更精進之處, 或許可以在“城中某公”的例子中加入更多一點細節(jié),使其與開頭的“蛇”的意象產(chǎn)生更微妙的呼應,但無傷大雅。 總而言之, 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它用文學的方式完美地詮釋了“追蛇定律”,是一篇既有思想深度、又有藝術感染力的優(yōu)美散文。它讓人在閱讀中平息怒火,在思考中獲得力量,真正做到了“文以載道,潤物無聲”。 |
|
來自: 智能人做超人 > 《原創(chuàng)散文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