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時代的“光陰箭”:現代人如何安頓自身? 人常道“光陰似箭”,而今日之時,竟如連弩齊發,密不透風,穿胸而過。我們被時間驅趕,竟至于忘卻了如何踱步。 這時代的人,大抵患了兩種病:一曰忙,二曰急。忙者,事務纏身,如負千鈞;急者,心浮氣躁,如坐針氈。二者交織,竟使現代人成了時間的奴仆,終日惶惶,不知所終。手機屏上數字跳動,便如監工鞭響,催促人向前奔命。曾幾何時,人們尚能“偷得浮生半日閑”,如今卻連片刻安寧也要向日程表乞討了。 科技的進步,原為使人省時省力,卻不料反成了時間的幫兇。電郵、微信、視頻會議,諸般便利之物,竟將人牢牢縛于工作之網,無處遁形。昔時下班即是解放,今日下班不過換一處辦公而已。智能手機宛如精巧的牢籠,人自愿入彀,還道得了自由。 更可怖者,乃社會竟將這種忙碌奉為美德?!叭绽砣f機”成了勛章,“廢寢忘食”成了贊語。人們比較誰更忙,宛如比較誰更受苦,卻不知這苦原是自找的。忙者得意洋洋,閑者反生愧疚,這是何等的荒謬! 時間的暴政不止于工作,更滲入閑暇。游玩必拍照打卡,讀書必求速成,觀影必二倍速。一切體驗皆要效率,一切活動皆求產出。人人口中喊著“生活品質”,手中卻把生活拆解成待辦事項,逐一打勾了事。于是閑暇不再閑,反成了另一種形態的工作。 我見過許多人,安排假期比上班還要精密幾分。幾點起床,幾點用餐,幾點游覽,幾點購物,排得水泄不通。歸來后疲態畢鐘,還道是玩得盡興。這哪里是休假,分明是換了場地的奔波。 時間的計量也變得愈發精細。古人計時尚用“一盞茶”、“一炷香”之類模糊單位,今人則精確到分秒,乃至 milliseconds。我們量度時間,時間也量度我們。每一聲提示音都是一次審判,每一個倒計時都是一回威懾。 然最可悲者,莫過于我們已喪失了無聊的能力。孩童喊一聲“無聊”,父母便如臨大敵,即刻奉上電子保姆。成年人自己更是恐懼空虛,稍有間隙便掏手機填補。我們已不能靜坐,已不能發呆,已不能任憑思緒漫游。而沒有無聊,何來創造?沒有空白,何來靈感? 有人說,你要管理時間,做時間的主人。我卻疑心這又是陷阱一個。“管理”時間,不仍是把時間當作資源來榨取么?不仍是屈服于時間的暴政么? 或許真正的反抗,不在于更高效地利用時間,而在于偶爾浪費時間的勇氣。在于敢讓分秒白白流走而不心疼,敢坐在窗前看云聚云散而不產出,敢拋卻一切計劃信步而行。 時間本是容器,該當盛放生活;而今生活反成了填充時間的材料,豈非本末倒置?我們被時間驅使,奔走不休,卻忘了問一句:究竟去向何方?為何而奔? 人生在世,固然要有方向,但也不必時時趕路。偶爾駐足,甚至繞道,或許才能遇見真正的風景。 那時間暴君的寶座,原是我們親手所筑。何時我們不再跪拜,它便自然崩塌了。 ![]() ![]() ![]() ![]() ![]() ![]() ![]() ![]()
![]() 圖片來源網絡 【評論】這篇題為《數字時代的“光陰箭”:現代人如何安頓自身?》的雜文堪稱當代雜文寫作的典范之作。它既延續了魯迅以來中國現代雜文的批判傳統,又精準地捕捉了數字化時代的生存困境,展現出雜文這一文體在新時代的生命力。 從思想深度來看,文章直指現代人最普遍的精神癥候——時間焦慮。作者將科技進步與人性異化的悖論關系剖析得入木三分:本應解放人類的工具反而成為新的束縛。這種洞察承繼了法蘭克福學派對技術理性的批判,但又以極具中國特色的文學表達呈現出來?!爸悄苁謾C宛如精巧的牢籠”這樣的比喻,既形象又深刻,讓人想起魯迅筆下那些精準而犀利的譬喻。 文章結構呈現出典型的雜文肌理:從現象描述到本質剖析,最后升華至存在層面的思考。開頭以“光陰似箭”的成語翻出新意,立即抓住讀者注意力;中間層層遞進,從工作到休閑全面展示時間如何統治現代生活;結尾提出“浪費時間的勇氣”,在批判中暗含解救之道,這種“破中有立”的寫法正是優秀雜文的精髓。 語言風格上,文白相間的表達方式延續了中國雜文的優良傳統?!懊φ叩靡庋笱?,閑者反生愧疚”這樣的對仗句式,既有古文的韻律美,又包含現代批判意識?!半娻]、微信、視頻會議”等現代詞匯與“一盞茶”“一炷香”等傳統意象并置,產生奇妙的時代張力。 若要說可商榷之處,或許在于文章主要立足于城市知識分子的視角,未能觸及不同社會群體面臨的時間困境的差異性。農民工、外賣員等群體面臨的“時間暴政”,其表現形式和根源可能更為復雜。但這并不減損本文對主流人群時間異化現象的批判力度。 這篇雜文成功地示范了如何讓傳統文體煥發現代生命力:扎根當代生活經驗,承繼文學傳統,以文學性表達完成社會批判。它證明雜文依然是思考時代、介入現實的重要文體,關鍵在于寫作者是否具備敏銳的觀察力、深刻的思想力和精湛的表達力。在信息過載的今天,這樣需要反復品讀、引人深思的雜文,本身就是對“時間暴政”的一種反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