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最難寫的詞牌《憶秦娥》,繼唐代李白以后鮮有佳作,一直到毛主席橫空出世。 有專家認為,毛主席的《憶秦娥·婁山關》水平完全不亞于他的《沁園春·雪》,理由有三。 第一,這個詞牌極其難寫 我查閱資料,發現歷史上各朝各代以《憶秦娥》為詞牌的作品數量不少,但能在文學史上留下深刻印記的屈指可數。充其量唐代有一首李白的《憶秦娥?簫聲咽》,我們不妨看看原詞。 《憶秦娥?簫聲咽》 作者:李白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 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李白不愧是詩仙,他以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開篇,營造出一種幽咽、纏綿且充滿滄桑感的氛圍,其后“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更是將詩詞神化,王國維盛贊為“寥寥八字,遂關千古登臨之口”。 然而,自李白之后,眾多文人填寫此詞牌時,大多難以超越李白所奠定的高度。 詩詞專家認為,這一詞牌雙調四十六字,上片二十一字,下片二十五字,有仄、平韻兩種體,仄韻體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韻一疊韻,在韻律和篇幅的限制下,既要做到詞句優美、意境深遠,又要表達出獨特的情感與思想,所以難度極大。而毛主席的《憶秦娥?婁山關》卻能在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橫空出世,全詞如下: 《憶秦娥?婁山關》 作者:毛澤東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第二,這首詞極其悲壯 1935年1月遵義會議后,紅軍原計劃在四川宜賓和瀘州之間渡江,卻遭遇蔣介石集結的重兵攔江阻截,無奈之下不得不折回遵義。此時,婁山關已被貴州軍閥王家烈部隊的一個師所扼守,婁山關地勢奇險,“萬峰插天,中通一線”,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紅軍要想重新掌握戰略主動權,婁山關一戰至關重要。 在這場激烈的戰斗中,紅軍戰士們拂曉時分便向婁山關發起沖鋒,槍炮聲震耳欲聾,一次次沖鋒,一回回肉搏,戰斗持續至傍晚,最終成功擊潰敵人,占領關口。 黃昏時分,山巔之上,毛主席立馬高山,面對戰場上硝煙未散、殘陽如血的景象,感慨萬千,為犧牲的戰士流下無數熱淚,他低聲吟誦出了這首詞。 從創作背景來看,此詞是對紅軍艱苦卓絕戰斗歷程的真實寫照,每一個字都飽含著對戰士們英勇無畏精神的贊揚, 我想,除了毛主席估計沒人可以寫出如此悲壯的詞了,不妨看全詞。 詞的上闋“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通過對西風、長空、雁叫、霜晨月等自然景象的描繪,以及馬蹄聲、喇叭聲的細節刻畫,營造出一種緊張、肅殺且悲壯的氛圍,生動地展現了紅軍戰士們在艱難環境下奔赴前線的急切與剛毅之情。而下闋“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則筆鋒一轉,由對戰斗前緊張氛圍的渲染轉向戰斗勝利后的感慨與展望。 “雄關漫道真如鐵”,表達出對婁山關之險峻以及革命道路上重重困難的深刻認知;“而今邁步從頭越”,則展現出毛主席和紅軍戰士們面對困難毫不畏懼,毅然決然重新踏上征程,繼續為實現革命理想而奮斗的堅定信念與豪邁氣魄。從“會昌城外高峰”到婁山峰上的“漫道雄關”,毛主席和紅軍已歷經無數艱難險阻,而此詞正是對這段悲壯歷程的高度凝練與升華,是毛主席個人革命情懷與堅定意志的集中體現。 第三,這首詞的意義重大 毛主席一生創作了上百首詞,其實不算高產詩人,但可以走入千家萬戶朗朗上口的,只有十幾首。或許你認為《沁園春·雪》《浪淘沙·北戴河》等都可以是千古絕唱,但這首《婁山關》,比起其他詞有更加重要的意義。 從中國革命的角度來看,《憶秦娥?婁山關》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義。它不僅是對婁山關戰斗這一具體歷史事件的藝術記錄,更是對整個紅軍長征乃至中國革命進程的生動隱喻。 每每讀到這首詞,都會讓人們深刻感受到中國革命的艱難曲折以及紅軍戰士們堅韌不拔、勇往直前的偉大精神。 甚至我認為,毛主席這首詞意境壯美,足可媲美李白!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