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問題,我有辦法。請點擊關注藍色“安全·易一道來”,可閱讀更多原創安全文章。 書寫“親歷、親見、親聞、親悟”的文字,最大限度地接近于真實和傳播分享有意義的技法,有圖有法有故事,聽我“安全易一道來”—— 2024年12月8日,印度尼西亞發生一起中國作業人員在裝卸車吊物作業時,因作業人員站在車盤上,被墜落的吊物砸中致死的事故。我根據自己從事起重吊裝工作的經驗,對這起事故大發生原因進行了分析墜落事故,并編寫一篇文章進行分享。但是,看到今年4月11日發生在深圳一起同樣的事故,讓人感到心痛。 ▼視頻——事故發生的過程。 ▼視頻截圖——吊物吊過來時,兩名作業人員都站在車盤上。 ▼視頻截圖——吊物墜落,站在車盤上的一名作業人員被墜落的吊物砸中致死。 或許你會說,如果這名作業人員不是站在吊物下方就不會受到傷害了? 來看看下面這個視頻——重物砸到車盤上,站在車盤上的人會怎樣? 你看視頻中站在車盤上的人員,被墜落的重物砸在車盤上后不由自主的蹦跳,這還是比較幸運的,如果砸中車盤上的其它物件,是不是就有被飛濺的物件擊打的可能? 所以,在裝卸車作業時,絕不可以在吊物離開車盤/車廂和落到車盤/車廂時站在車盤/車廂上,這是以無數生命為代價換來的經驗教訓,不能再犯這樣的錯誤了! 請安排工作的負責人、監督管理的人員、起重吊裝的作業人員及配合裝卸車作業的人員有空的時候,閱讀一下下面這篇文章,或許你會改變你的作業行為和管理認識。 ![]() ?請閱讀《一起中國作業人員在國外裝卸車作業時被吊物砸死的事故,讓我們找出導致事故發生的真正原因!任何情況下不要在吊物起降過程站在車盤上!》 為什么這樣類似的事故一再發生? 為什么很多人只認為站在吊物下方有被吊物砸中傷害的危險,認識不到站在正在裝卸車的車盤或車廂上一樣危險? 為什么這些班組的班長們不對領導的作業人員進行正確的預防事故的作業方式方法的告知培訓和訓練? 又看到裝卸車時站在車盤上被墜落的吊物砸死的事故報告,說過多少遍,起重吊裝作業不但不能站在吊物的上下,裝卸車時也不能站在車盤上,為什么就不改呢? ![]() 來看——深圳“4.11”卸車起重傷害事故! ![]() ![]() 一、簡要描述事故發生經過: 發前2025 年 4 月 11 日 19 時許,項目部管理人員安排工人 21 時開始吊裝停在項目工地入口左側貨車的鋼材,起重機司機侯某奎負責駕駛塔式起重機,信號工許某霞負責在地面上指揮,許某霞與侯某奎配合吊裝鋼材。幕墻班組班組長黃某志安排工人陳某國、死者蔣某剛配合吊裝作業。 4 月 11 日 21 時許,黃某志現場安排開始吊裝作業, 侯某奎負責駕駛塔式起重機,信號工許某霞在裝載鋼材的半掛車車旁配合侯某奎,蔣某剛站在半掛車車上捆扎需要吊裝的鋼材。 21 時許開始吊裝作業,塔式起重機司機侯某奎進行了正常 起落測試,前兩吊吊裝作業正常,未發現問題。 21 時 40 分許,蔣某剛將第三吊的鋼材綁扎好,信號工許某霞讓蔣某剛站到半掛車車頭位置,許某霞站在地面上指揮塔式起重機司機侯某奎起鉤,起鉤60 厘米左右時停下,許某霞對鉤的平度、垂直度進行了檢查,看到鉤是平衡的,未發現問題,許某霞指揮塔式起重機司機侯某奎起鉤,當鋼材起到距離地面10米左右高度后,蔣某剛和許某霞、黃某志發現吊鉤上的鋼材有滑落跡象,當蔣某剛看到貨物滑下來后,蔣某剛立即從車頭向車尾方向處緊急避險,當跑到車尾時,剛好被滑落的鋼材砸中,許某霞立即跑到事發位置,看到蔣某剛身上全是鋼材。 我的分析:看到有些專家對蔣某剛狂奔10米跑向車尾被砸有些疑惑,為什么跑向吊物墜落的位置?其實沒有什么奇怪的。我根據對吊裝的理解,當時吊帶滑脫時吊物墜落的方向應該就是朝向車頭位置,但是,這是兩根吊帶,第一根吊帶滑脫,必然使得另一根吊帶也會滑脫;第二根吊帶的滑脫,導致吊物吊物的方向改變,向著車尾墜落,而蔣某剛這是正好跑到車尾處被砸。 想一想,如果蔣某剛沒有站在車盤上,他會在車盤上奔跑嗎? 想一想,當蔣某剛站在地面上看到吊物可能墜落,他是不是應該向車盤的側方奔跑? 站在車盤上看到吊物滑脫,他在那個時刻,已經是慌不擇路,跳車速度慢,且難以跳出吊物墜落的區域,只好向他認為的反方向奔跑,跑出危險區域,然后,墜落的吊物在空中會因為碰觸到吊帶,或因吊帶的掛扯轉動方向的,不幸的是,吊物墜落的方向與他奔跑的方向一致,傷害事故就不可避免了,本來這只是一起起重吊裝事故,此時,就變成起重吊裝傷害事故了! 事故有兩個結果:一個是機械或吊物損壞或報廢事故,一個是機械或設備傷人事故,行為不同,結果就不一樣,這是這起事故的行為和結果告訴我們的道理和邏輯。 ▼事故調查報告圖片——事故發生場地全景。 ![]() ▼事故調查報告圖片——死者就站在“計劃吊裝的鋼材”的位置(車頭)。 ![]() ▼事故調查報告圖片——拖車一側有施工隔離圍擋,另一側為一店鋪。 ![]() ▼事故調查報告圖片——施工現場的吊裝區域怎么還會有店鋪? ![]() ▼事故調查報告圖片——墜落在車盤上的型鋼,“墜落的鋼材”指向的位置,大約也是死者站位位置。 ![]() ▼事故調查報告圖片——該吊裝作業選在兩根吊帶兩點吊裝,但未捆綁兩圈防滑動。 ![]() 分享觀點:建筑工地用塔吊吊裝各種型材,無論是鋼制還是混凝土材料,均不要使用吊帶捆綁吊裝,為什么呢?因為,很多建筑工地的塔吊信號工和司索工沒有在專業班組經過長期的專業技術技能的訓練和專業熏陶,對吊帶的質量識別和正確使用方式方法欠缺,很多人是拿起來就用。我在陽江核電負責安全管理工作時強制規定:用塔吊吊裝各類型材必須使用鋼絲繩扣,如果確需用吊帶吊裝時,必須填報申請單,經項目部總工程師簽字批準后方可使用,所以,塔吊上一般看不到掛著吊帶。 另一個現象說明塔吊操作工、信號指揮和其管理者不專業的表現就是——下班后,塔吊上掛著吊裝繩扣。你指望一個下班后都不檢查吊索具狀態的人,能夠規范正確地使用吊索具?第二天繼續使用的吊索具安全可靠嗎?就算他在使用前進行檢查,發現存在問題,他會更換嗎?他來得及更換嗎?他能夠在要材料的催促聲中保持定力,去更換不合格的吊索具嗎?其實很多事故隱患從一開始干活就存在了,只不過在等待著事故發生而已——安全和事故就像在扔骰子,出不出事故全憑運氣。 ?請閱讀《人人講安全——查找身邊安全隱患,筑牢身邊安全防線(10):隱患:下班后吊鉤上掛的吊裝繩索,展示的是起重吊裝人員作業不規范的行為!》 書歸正傳,繼續—— ▼事故調查報告圖片——死者被砸在距車尾3.7米處。 ![]() 二、事故調查事故發生原因: 1、作業人員持證情況: ![]() 看法:塔吊操作工侯某奎和司索信號工許某霞均持有合法資格證書,但是,也正是信號工安排死者站到車盤上的;而且,在吊起吊物超過車盤邊固定貨物立柱或車廂板后,既沒有將塔吊臂桿擺離車盤上方,也未指揮拖車駛離卸車位,這就說明他們沒有受過專業起重吊裝的培訓和訓練。 2、事故調查報告對事故發生原因的分析: ![]() 依據:《建筑施工起重吊裝工程安全技術規范》(JGJ276-2012)第3.0.23條:嚴禁在已吊起的構件下面或起重臂下旋轉范圍內作業或行走。 ▼為什么會滑脫?如果捆綁兩圈會滑脫嗎? ![]() 看法:看報告分析,好像死者不站在起吊物的正下方,就不會發生傷害事故了?其實,就此事故的場景來講,真正的原因是:不應當站在正在起吊物件的車盤上。 ![]() 看法:報告中的間接原因分析,全部是未及時發現并消除起吊過程吊物下方危險區域內存在作業人員的安全隱患。我不這樣認為,我認為,此事故關鍵的原因是在裝卸車吊裝作業過程,在起降時,作業人員站在車盤或車廂上導致的人身傷害事故,如果沒有人站在車盤上,就不會有人受到傷害,這起事故只是一起吊物墜落事故。而發生吊物滑脫墜落的原因則是因為沒有捆綁兩圈所致。 你同意我的看法嗎? 3、各相關單位的履責情況: ![]() 看法:雖然對起重機械司機和司索信號工進行專項教育培訓,但是,針對裝缺少實戰的專業技術技能技法,不然,這起傷害事故就不會發生。 ![]() 看法:雖然機械單位及勞務單位均對起重機械司機和司索信號工及配合裝卸車作業人員進行技術交底和專項教育培訓和考核,但是,從實際作業行為來看,需要編制具有實戰操作專業技術技能技法的培訓教材,不然,這起裝卸車傷害事故就白白的發生了,這樣的傷害事故就還會繼續發生。 ![]() 4、調查報告中的事故主要教訓和整改防范措施: ![]() ![]() 看法:如果不能從這起事故中真正地分析找出發生的原因,并據此重新編制技術措施和培訓材料,那么,所謂的“督促、嚴格、制止、糾正、落實”措施,就無法真正成為預防事故發生的管控措施。 ![]() 通過閱讀這起事故調查報告,我認為這起吊裝傷害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有三個,分別是: 1、吊裝型材未捆綁兩圈——造成型材滑脫吊裝帶單圈捆綁扣墜落事故,導致下方人員被砸中死亡。 2、起吊或降落的吊物在拖車的正上方——起吊吊物后,起重指揮未指揮吊車操作工擺桿,使吊物離開車盤或車廂,以防止發生吊物墜落砸中汽車及車盤。 3、起吊過程人員站在車盤上——在起吊吊物前,作業人員未離開車盤,最終因吊物捆綁不牢固發生的吊物墜落導致作業人員被砸中死亡事故。 我認為,這起事故應當分為兩個事故,即:一個是起重吊裝落物事故,一個是起重吊裝落物傷人事故。 作業行為不同,結果肯定不同。 這就是這起事故告訴我們的道理:站位決定生死! 這個卸車作業應該怎么作業呢? 1、捆綁兩圈:選擇兩根鋼絲繩扣(我一直認為吊裝型材,無論是鋼制還是混凝土材料,均不得使用吊帶捆綁吊裝)捆綁兩個吊點,各捆綁兩圈防止繩扣滑動。 ?請閱讀《為什么必須捆綁吊物兩圈防繩扣滑竄?請告知起重工,在這個事上千萬不可以“圖省事、嫌麻煩、想當然”施工負責人和安監員更不能不去管!》 2、使用起重推拉鉤:其實在裝卸車捆綁吊物時,大多數是不需要登上車盤進行捆綁的,兩名作業人員站在車盤下兩側,使用起重推拉鉤,就可以進行捆綁作業,捆綁好吊物后,兩個人員用手將捆綁繩扣卡環轉到吊物上方即可,這是專業起重工的基本操作方法。 ![]() 切記:捆綁兩圈就沒有吊物滑脫事故發生! ?請閱讀《安全,關鍵是“知道”了,就去做!》 3、不偏拉斜吊:塔吊臂桿和吊鉤均在吊物重心垂直一線,開始指揮起鉤,在緩慢起鉤過程,繩扣捆綁吊物完全受力,且吊物還未離開車盤時停止起鉤,司索工對繩扣捆綁及溜繩捆綁進行檢查無異常,起重指揮檢查吊車吊鉤與吊物在意垂直線上,無偏拉斜吊的問題,待司索工下來車盤或車廂后再指揮繼續起鉤。 4、吊物不在拖車上方起降:吊物起升高于車盤檔柱或車廂板后,指揮吊車擺桿,使吊物遠離車盤或車廂。 5、拖車不在吊物垂直下方:如現場空間狹窄,吊車無法擺桿,則拖車或貨車駛離卸車位置,待吊車起升到一定高度擺桿離開卸車位后,再將拖車或貨車開進或倒進卸車位,如此往復,不要嫌麻煩。 6、人員不站在起降吊物的車上:在吊物吊起車盤前或落實在車盤/車廂前,作業人員不站在車盤/車廂上。 第六條至關重要,是保命的措施! ★正確的裝卸車作業過程——看視頻。 ?上下拖車有步梯,而不是攀爬。 ?吊索受力后進行捆綁掛設質量檢查,確認正確。 ?作業人員走下車盤后再起降。 ★根據我的經驗編制的裝車吊裝操作步驟: ![]() ![]() ★根據我的經驗編制的卸車吊裝操作步驟: ![]() ?看似步驟復雜,其實是一個連貫的動作,一氣呵成,非常簡單。 ![]() ?請閱讀《起重吊裝那些事之十:起重吊裝傷害事故大多是因為站位錯誤導致的,裝卸車時作業人員站在車盤車廂上就是主要原因之一,怎么預防?》 我們來看看一些工地工廠在裝卸車方面的做法—— 裝卸車上下車步道: ▼看我們專業班組設計制作的上下拖車作業步梯——安全是要有措施來保證的。 ![]() ▼如果裝卸車作業時,作業人員是攀爬上下拖車的,那不是作業人員的責任,那一定是施工負責人的失職失責。 ![]() 移動式裝卸車安全帶掛架: ▼從網上看到的裝卸車掛設安全帶的裝置,如果感覺貴,在建筑工地什么材料都不缺,可以根據現場環境設計制作一個,工地上就是不缺“能工巧匠”。 ![]() 裝卸車作業防護平臺: ▼這是一個縣城的一個工廠門前設置的清洗車輛及檢查車輛的高空作業平臺,可以掛安全帶。像在龍門吊等經常裝卸車的位置制作一個也是很簡單的。 ![]() ![]() 安裝在車盤上的安全帶掛繩:(我不認同這種方式,增加了傷害事故的風險) ▼這是在一個核電工地看到的設置在拖車車盤上供裝卸車作業人員掛安全帶的裝置。 ![]() 我是不贊成這種在裝卸車掛安全帶的設置方式的,因為,安全帶掛在車盤上,一旦發生問題,人是無法快速脫離車輛的。我對項目同事說,不要學習這種方式,如果業主強制要求這樣設置,要給業主講清楚著怎樣做的危害,危害大于好處。本來可能是一個小事故,可能因為這個安全帶掛設裝置,導致作業人員嚴重的傷害。這樣設置安全帶掛點裝置與在使用吊籃時將吊籃的固定點與安全帶固定設置在一個點上,是一樣的錯誤。 ▼起吊物件,兩名作業人員站在車盤上,與這起死亡事故的樣子是不是一樣? ![]() 這樣的作業行為每天都在發生,區別在于——有的發生傷害事故了,比如今天分享的這起事故;有的沒有發生傷害事故,比如下面這張圖片的場景,如此,他們就會一直這樣干下去,直到發生了傷害事故,也只是得出一個結論:不得站在吊物下方。但是,站在車盤上的行為是發生裝卸車傷害事故的主要原因。 管理人員發現裝卸車時,作業人員不下車,不要簡單地批評糾正作業人員,還要將他們的班長或負責人找來,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只有班長重視起來,才能解決這樣的作業規范性問題。 ![]() ![]() ▼理論知識培訓和實操訓練相結合的專業技術技能技法培訓,始終是專業單位和專業班組的重要工作——磨刀不誤砍柴工。 ![]() ▼在陽江核電時提出的:規范作業行為,做高素質員工。這應是所有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請閱讀《平安是行為的回報——管控好“兩帶一站”,生產傷亡事故人數降一半!剛開工幾天,再提醒系好安全帽帶、安全帶及安全站位這一保命的問題!》 距離2025年結束還有四個多月的時間,將這些預防傷害事故的小方法告訴你身邊的人,就可能避免一次人身傷害事故! 也許我們還做不到不發生事故,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正確的佩戴使用勞動防護用品用具以及培養正確的站位習慣,避免在事故中受到傷害,這一點是可以做到的! 想一想,那么多從事起重吊裝工作的老師傅,他們在缺少起重機械裝備的條件下,用到的大多是卷揚機、絞磨、倒鏈等簡單機械設備,在那樣艱苦危險德爾作業條件和環境下,完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大件吊裝,建設了一座有一座的發電機組,到了退休年齡安全退休就是最好的證明。一名干了一輩子起重吊裝工作的起重工,并不是他沒有發生過事故,或遇到過事故,而是在發生事故時,由于他正確地佩戴使用了防護用品以及養成的隨時根據現場狀態調整自己的站位的習慣,在事故時可以做到安然無恙。為什么能夠做到這一點? 答案:在工作實踐中學習、訓練培育了自己良好的工作習慣和工作作風,這個習慣和作風十分重要,也十分關鍵。所以,每一名工程建設者都應當在自己的工作中不斷培養自己規范的工作習慣和良好的工作作風,這樣就可以保證自己持續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并在提升工作能力的同時提升安全防御能力! ![]() ?請閱讀《2025年開始了——安全已經在路上,2025年首要任務是成為安全的人!你的行為安全嗎?》 ?制定的預防預控措施再嚴密,不行動也是等于零——行動大于一切! ![]() ?任何事不是做了就好了,而是做好了,才算做了! ![]() 唯有按照程序和規則做事,并養成這樣的思維和行為習慣,才能“安安全全的工作,平平安安的生活”! ![]() 安全——是知行的結果! 平安——是行為的回報! 我是安全人,相信只要好好做安全,努力來分享,持續做傳播,一定有人會因我而安全!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