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3級”的盛行,正在毒害制造業在深圳乃至全國一些制造業密集的地區,我們常常聽到某些工廠宣稱:“我們已經達到智能制造3級,走在行業前列!”還掛上了各種“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的牌匾,看上去光鮮亮麗。 但只要你真正走進車間,現實卻往往令人失望:
然而,這樣的工廠卻能在“智能制造成熟度評估”里堂而皇之地拿到3級證書。為什么?因為很多時候,“評估”本身成了形式主義。只要寫得好、包裝得好、請得動顧問,甚至擺拍幾張照片,就能“達標”。 這種“虛假3級”的背后,本質是 自欺欺人:老板覺得“有了證書,就代表我們數字化轉型成功了”,但事實上,工廠依舊停留在 數字化初級階段,甚至連基礎的生產透明化都沒有實現。 為什么會出現“假3級”?第一,急功近利的心態。很多老板不是為了真正解決問題,而是為了“拿政策補貼”“獲得榮譽稱號”。于是,項目實施的重點不在“能不能用”,而在“能不能驗收”。 第二,形式大于內容的評估體系。部分智能制造等級評估過于依賴文件、流程、照片,而缺乏深入的現場驗證。企業只要會“做材料”,就能輕松過關。 第三,缺乏真正的數據能力。智能制造的核心是數據,但不少工廠的數據基礎極其薄弱:基礎主數據不完整,物料編碼混亂,工藝參數不統一。在這種情況下,談“智能”就是笑話。 第四,管理層缺乏認知。一些老板對“智能制造”的理解還停留在“裝大屏、買幾臺AGV、弄點大數據看板”,把“數字化”異化為“形象工程”,而不是“生產效率、成本質量、安全交期”的改善工具。 真正的智能制造3級,應該是什么樣?根據國際和國內的智能制造成熟度模型,真正達到3級,至少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可惜的是,目前很多所謂的“3級工廠”,連第一條都沒做到。 “假3級”的危害這種現象的危害,遠遠超出了一家工廠:
出路:從“做給別人看”,到“用在自己身上”數字化轉型的目的,從來不是“拿證書”,而是“提升競爭力”。
真正的轉型,應該是“系統能用、員工愿用、結果好用”。 智能制造不是“擺設”,而是 刀刃上的競爭力。它應該是讓工廠少浪費一臺機時、少積壓一批庫存、少返工一個批次、少晚交一天貨。 老板們要問自己的問題不是“我們拿到幾級證書”,而是: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不管證書多漂亮,都是自欺欺人。 數字化轉型,騙得了別人,卻騙不了市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