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稽水利之興,關乎民生休戚,農桑之盛衰系焉。鄞西之石塘大碶,古為廣德湖泄水入余姚江之要津,其利溥哉,澤被一方,由來久矣。 建歲遠年湮,難以確考。然據《鄞縣通志》所載,明萬曆中,邑令翁憲祥曾加修葺,以固其防,彼時已為一方水利之保障。至清道光二十六年,監生陸裕居等,感其關乎七鄉農田灌溉之重,毅然倡議重修。 大碶,蓄上河之水,以灌鄞西五隅七鄉之田,廣袤數千頃。旱魃為虐之際,啟閘放水,則禾苗得潤,枯槁回蘇;霖潦泛溢之時,閉閘拒水,使田廬免受汪洋之患。其功也偉,其澤也長,實乃一方之命脈。 伊始,竟生糾葛。慈溪民眾以水利之爭,將大碶阻毀,致水利失序,兩岸紛爭蜂起。鄞西隅七鄉士民,念碶閘之利,憤其被毀,遂訴於官。郡守楊鉅源,心懷愛民之忱,深知水利之要,聞報後,親率鄞、慈二縣官員,前往實地勘察。 察地形,博采眾議,洞悉毀碶之害,毅然判令照舊修復。其秉持公正,明斷是非,使紛爭得以平息,水利之務重歸正軌。 士民踴躍,共襄盛舉。庀材鳩工,精心構築。碶閘以石砌就,為四孔橋式,全長九丈六尺五寸,寬三丈五尺。閘門中孔三丈三尺五寸,兩旁各為二丈六尺五寸,既為橋,又作閘,堅固異常。上建亭子廊屋三間,以供行人休憩,亦增碶閘之雅觀。 大碶重修告竣,閘成水暢,利澤重興。兩岸農田,復得灌溉之利,歲歲豐收有望。民眾感戴郡守之德政,士民重建之功,故立碑以記之。 愿後人珍視此碶閘,善加維護,使水利之利,綿延不絕,造福一方。 光緒二十七年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