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齋收藏的民國故紙系列之(217)——1943年光河文化勞軍音樂演奏會政大合唱團合影老照片 本文系靜思齋·于岳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謝謝! 藏品交流鏈接:http://book.kongfz.com/60940/8712880861 ![]() 剛淘到這張老照片的時候,我其實也沒啥頭緒,只是覺得它有破解的可能。此照是1943年1月某次勞軍演出的合影,上面寫著“光河文化勞軍音樂演奏會政大合唱團”,看似關鍵詞不少,但一時卻沒有能落到實處的。尤其是“光河”,看起來像是地名,而且應該還是個比較知名的地名,但卻與我腦海中數以千計的地名均無法匹配,這讓我一時陷入迷茫。 ![]() 在擱置數月之后,卻因昨天一次無心插柳的檢索,忽然有些豁然開朗。1942年10月底,因五戰區發生的軍糧風波,陳誠親赴老河口與李宗仁面商,順便在11月參加總理誕辰紀念活動時發表演講為李宗仁送上“彩虹屁”(實則陳誠在這段時間的日記中對五戰區與桂系的惡感與鄙夷已經無以復加了)。就在這篇講稿的副標題上,分明寫著“于光河各界”,我忽然有所頓悟,所謂“光河”,原來就是光化&老河口啊,哈哈... ![]() 老河口原是光化縣的一個鎮,清末因成為漢水航運的重要港口而興盛,被譽為“小漢口”。到了民國時期,早已全方位碾壓“內陸”的光化縣城反客為主(從上面這張1947年的《光化縣老河口城市圖》也不難看出,雖然此時老河口理論上仍歸縣轄),抗戰時期更是因為五戰區司令長官部駐節于此蔚然而成軍事重鎮。大概在1947年左右,光河曾有過設市(省轄市)之動議,當年4月湖北省政府訓令中就明確提到了“光河市政籌備委員會”,但此事似未有下文,完全沒見有人提及過。新中國成立后,老河口毫無懸念地設市,光化縣則在八十年代被撤銷,如今已淪為“街道”... ![]() 解決了地名問題,便已成功了大半,我一直認為地域才是最能體現藏品價值的題材。可惜照片中人的身份,則已很難考證,照片背面有“Chow ming chee”的韋氏拼音,只能因此得知原主的姓名大概類似于“周明基”的發音。至于他們的身份,第一眼看到“政大”時,我馬上想到了國立政治大學,不過這個校名是1947年合并改組后才使用,1943年時校名還是中央政治學校。但中央政治學校確有大學部,我看有些當時的校友寫回憶文章,就說是考入了中央政治大學,我所以想此處的“政大”,大概率指的就是中央政治學校大學部。 ![]() 那么原該在重慶的政大同學為何會出現在這里呢?應該正是與“文化勞軍”有關。1942年春,全國慰勞總會組織慰問團,分赴前線慰勞將士。團長居正等人發現,此時將士們精神食糧的匱乏已到極點(自抗戰以來的各種慰勞,恐怕多以物質、醫療方面為主),書籍報刊這些平均每人每月也輪不到一份,而電影話劇這些文藝活動,平均要幾年才能看上一場...有鑒于此,全國慰勞總會聯合了三十多家單位團體,于1942年10月共同發起了“全國文化勞軍運動”。 文化勞軍運動的主要模式,是通過捐款、勸募、公演、義賣等方式募集資金,為前線將士購置報刊讀物、電影放映機等設備,豐富部隊文化生活,以期激勵精神,增強士氣之效。該運動于1943年5月辦理結束,據統計,共募集法幣2200余萬元,款項大部分捐贈于軍委會政治部。當時有報紙報道了老河口方面文化勞軍運動的一些成果,如: ![]() 1942年12月30日《寧遠報》:中央社老河口28日電,此間文化勞軍及救濟來境災民之募捐運動同時舉行,各劇團公演募捐六日,各機關團體亦競賽捐募。 ![]() 1943年4月16日《掃蕩報》:中央社老河口15日電,此間政治部發動之文化勞軍頃已結束,計共募得十萬零七千二百余元。 ![]() 我所藏這張老照片與當時的這些報道,或可勾勒出當時老河口文化勞軍的大致輪廓。我推測,這些政大同學可能是利用寒假時間來到老河口“吹拉彈唱”的,以他們的實際行動為抗戰做出了貢獻。那一張張青春洋溢的面龐之上,亦寫滿了一個時代的堅毅與滄桑。 靜思齋 于岳 2025年8月24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