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紀登奎只是多數人眼里“一個既無赫赫功績,又無白區、邊區領導工作經歷的'老八路’”,但新中國成立之后,他卻很快擔任了許昌地委書記的高職,并因得到毛主席的贊賞,政治生命煥發出了勃勃生機,一度官至國務院副總理。 當特殊年代終于過去,一切工作能在更為寬和的政治環境下推進時,紀登奎卻突然在大會上請辭,辭去了身上所有的職務。 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紀登奎和毛主席之間有30來歲的年齡差,卻被毛主席以平輩稱呼為“老朋友”,甚至,正是因為得到毛主席的看重,他才被從基層破格提拔到中央的重要職位上,在政壇上“紅”了20多年。這些都讓他們之間的友誼一直受到關注和研究。 紀登奎和毛主席的第一次見面是在1951年。 當時,毛主席南下巡視,來到了河南許昌。28歲的紀登奎時任許昌地委副書記,接到消息后立即懷著忐忑的心情登上了毛主席的專列,既向毛主席匯報工作,又接受毛主席的提問和考察。 毛主席一向喜歡工作扎實的地方干部,在問答間專挑細處問,盡顯“尖銳”的一面。紀登奎雖然難掩緊張,卻因平日工作的確盡職盡責,哪怕考核來得突然,還是能夠應答得上來。同時,他也沒有隱瞞自己在工作中出現的失誤,并向毛主席說明了挽救的舉措。 毛主席一邊聽一邊記,對他的誠實、務實、細致和認真很是欣賞。后來,毛主席每因公務經過河南,必點名紀登奎隨行左右,與其長談。 1967年,當毛主席專列再抵河南鄭州,毛主席握著紀登奎的手,說出那句“紀登奎,我的老朋友啦”,紀登奎的政治生命也就迎來了扶搖直上的機緣。 短短8年間,紀登奎以令人難以置信的火箭般的速度級級高升,從河南省委書記升任北京軍區第一政委、中央政治局委員,再到當選為國務院副總理。而這一年是1975年,紀登奎也不過52歲。 紀登奎是在47歲時被毛主席列為接班人候選,進入中央工作之后,他延續了在地方上認真務實的作風和“沒架子”的口碑,展現出了卓越的領導能力和工作能力。 這是他成為江青等人急欲打倒的對象的原因,也是他僅被打倒半年便復出而且進入了中央政治局的原因。 一直以來,紀登奎都堅定地執行了毛主席的指示,顯露了正義和謹慎的一面,在特殊的時期,他也盡力庇護了不少的老一輩革命者。 不過,特殊年代過去后,他因與江青等人存在工作關聯,被指“曾參與部分錯誤行動”。在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后,他先行辭去了北京軍區政委軍職,次年即請辭所有職務但未獲中央批準。 多年后,紀登奎的兒子透露,當時紀登奎已經確診心肌梗塞,難以承受高強度工作能力。紀登奎請辭所有職務,一是他基于對歷史責任的直覺,認為自己工作中犯過錯誤,的確不應該留任,二是他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健康問題,也沒有能力再擔負重任。 主動讓位是他政治生涯最后的擔當。 紀登奎其實是在1980年,十一屆五中全會召開期間成功辭去身上的所有職務的。當時中央經表決通過了他的辭呈。 后來,陳云提及紀登奎的請辭時,對他進行了較為客觀的評價。 一方面,陳云點出了紀登奎的過錯,包括在關于“兩個凡是”上沒能存在正確的認識,說了一些過頭的話,做了一些錯誤的事,思想僵化,不能適應改革開放,屢屢遭到批評和舉報,稱其“留任對黨的形象不利”。 另一方面,陳云也肯定了紀登奎是歷史上有功之人,認為讓他在其他領域繼續做貢獻。 事實上,鄧公也有類似的看法。1980年,紀登奎辭去身上所有職務后,鄧公親自找到紀登奎談話,紀登奎雖不同意兼任旅游局長職務,卻還是為推動中國旅游業由政治接待轉向產業發展貢獻了力量,后來更是作為“部級研究員”奔走于田間,助力農村的改革工作。 參考文獻: 《毛澤東的“老朋友”紀登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