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大校 第一部分:驅動歷史轉變的車輪 二十六、昭告始祖黃帝的抗日誓言 這一節,主要講1937年清明國共兩黨共祭黃帝陵,毛主席親筆撰寫祭文,昭告始祖黃帝和列祖列宗,立下堅決抗日的誓言。 1936年底西安事變,蔣介石被迫答應“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條件被放回南京。一個半月后,1937年2月15日到22日,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召開,接受了宋慶齡等提出的《恢復孫中山三大政策之提案》,否定了汪精衛提出的堅持“剿共”的政治決議案,基本確定停止內戰、實行國共合作的原則。從此,進入建立統一戰線、舉國抗戰的過渡時期。 3月下旬,周恩來到杭州與蔣介石談判,蔣主動提出清明節期間國共兩黨公祭黃帝陵,毛主席看了周恩來發回的電報后欣然同意。 這是國共兩黨自成立以來,首次共同公祭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黃帝。 黃帝陵位于陜西省中部縣橋山,1944年改名黃陵縣。這里北距革命圣地延安124公里,南距西安165公里,在延安和西安的中部偏北,當時是陜甘寧革命根據地東南部邊界。據《史記》記載:“黃帝崩,葬橋山”。[1]相傳黃帝后來乘龍升天,此墓只是黃帝衣冠冢。漢武帝到橋山祭奠時,曾問過這件事:“吾聞黃帝不死,今有冢,何也?”隨行大臣有人回答:“黃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這也是《史記》中記載的。[2] 雖然對陵墓地點還有其他說法,但陜西黃陵是歷代王朝的大祭之地,也是毋庸置疑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這里被確定為國家重點保護的“古墓葬第一號”。第二號是孔子墓山東孔林,第三號是秦始皇陵,第四號是漢武帝的茂陵,第五號是霍去病墓,他是漢武帝手下打敗匈奴、封狼居胥的統兵大司馬。在中華民族歷史上,他們都做出了獨一無二貢獻,建立了彪炳千秋的赫赫功業,是應當永遠為后代子孫銘記的偉大先祖。 ![]() 黃帝陵 1937年4月5日,國共兩黨都派出代表,到中部縣共祭黃帝陵。 國民黨是以中央執行委員會名義致祭,派出的主祭代表是曾任國民黨宣傳部長、立法院長、時任中央監委委員的國民黨“元老”張繼,陪祭是時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西安行營主任顧祝同,但他那天去了茂陵沒到現場。 國民黨還有一撥,是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名義致祭,派出代表是陜西省政府主席孫蔚如。他是楊虎城手下的主要將領,對紅軍比較友好,新中國成立后曾任陜西省副省長等職。 國民黨不只有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還有國民政府主席,黨政一統。共產黨應當以什么名義呢? 在毛主席親自撰寫的祭文中是這樣寫的:“蘇維埃政府主席毛澤東、人民抗日紅軍總司令朱德,敬遣代表林祖涵,以鮮花時果之儀,致祭于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之陵。”[3]主祭人是毛澤東和朱德,身份是蘇維埃人民政府主席和人民抗日紅軍總司令,派出的代表是時任陜甘寧特區政府[4]主席林伯渠。共產黨在列祖列宗面前標明的身份,彰顯是人民政權和人民抗日武裝,既是當時的事實,更是一種恰如其分、微妙精致的優勢和平衡。政治上沒有你大我小,不要想在這樣的場合占政治便宜。 清明節上午10時,國共兩黨代表共祭黃帝陵活動開始。先是張繼宣讀國民黨中央祭文,再是孫蔚如代表國民政府林森宣讀祭文,最后是林伯渠代表蘇維埃政府主席毛澤東、人民抗日紅軍總司令朱德宣讀祭文。 國民黨的兩篇祭文不知何人所寫,共產黨的祭文是毛主席親筆撰寫。在民族危亡之際,國共兩黨面對中華民族人文初祖黃帝和列祖列宗,要昭告天下的是什么?應當值得關注。祭文內容都不長,我們不妨欣賞一下。 ![]() 1937年清明節,國共兩黨代表在黃帝陵前合影 先看張繼代表國民黨中央宣讀的祭文,共33句,大概有4個部分。 第一部分4句,講黃帝作為中華民族始祖的地位:
大概意思是:追溯到上古時代,那時還是洪荒世界,處在沒有開化的蒙昧狀態,也沒有規范社會秩序的典章制度,是黃帝受命于天,在這個上帝統治的天國,建立了中正的治國之道,治理天下的黎民百姓。 其中“天國建極”有些基督教的味道,華夏始祖黃帝創建的國,不是西教中上帝耶和華的“天上之國”,而是天人合一的地上之國。或許因為蔣介石已經是基督徒,受西教影響而至吧。 第二部分12句,依然是贊美黃帝功德:
大概意思是:黃帝通過制定制度,使各種手工業制造有統一的標準和規矩;所有諸侯也都仰望黃帝,歸順和服從他。制定了歷法紀時,讓倉頡造字紀事;建造宮室,制作衣裳,禮樂制度等也完全具備了。那個注定要被打敗的蚩尤,頑固不化非要作亂;誅殺了這樣的反叛勢力后,華與夷的區別就永遠確定下來了。 第三部分講了祭奠的目的,共12句:
大概意思是:我們仰慕您的功業,可以庇護天下萬方;您保佑啟發后代子孫,要把祖先的光榮發揚。追隨繼承您的事業,群情就不會懈怠迷惘。保佑我華夏民族的平安,需要對祖先的依賴仰仗。 最后兩句來自明太祖遣使致祭的碑文,可見還是下了功夫的。
這幾句也是古代祭祀時用的詞。意思是:懷著對先祖恩德的思念,祭祀的禮儀已經完成;恭敬地獻上供品,祈求祖先降臨。請來享用吧! 這篇祭文的近2/3的內容,是頌揚黃帝的功德,接下來就是請黃帝保佑。33句話中有7句是直接搬來的,部分引用也可,但引用量有點大。至于祭文內容,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抗日的表達,基本是什么時期都能用。有的解釋認為,有幾句話隱含著團結抗日,但也可以做另外的理解。 再看孫蔚如宣讀的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祭文。一共26句,有兩部分。
這是歌頌黃帝的功德:惟有黃帝的智慧可以無所不知,恩澤惠及天下。能拯救眾生于災難之中,建立的國家基礎固若金湯。涿鹿之戰各方諸侯都服從指揮,殺死蚩尤后成就了統一大業。用戰爭平定了禍亂,以禮樂制度開啟太平盛世。黃帝的恩澤與制度,至今仍是治理國家的遵循依靠。 主要歌頌黃帝用武力平定叛亂,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了國家秩序。接下來說什么呢?
這一段主要講祭祀場景和愿望:在清明這樣的好日子,用悲痛祭祀的老制度來祭祀祖先。陵園里林木蔥郁,就如看到弓劍的威儀;廟堂上祭祀燈火通明,仿佛看到贊美黃帝功德的云門之舞。期望始祖在天之靈,知道子孫的精誠之心;默默地啟示國人,能夠同心同德。化災禍為祥和,達到長治久安之境。憑借祖先給予的浩蕩洪恩,以成就不世之功。我們以虔誠圣潔之心準備了祭品,敬請祖先享用吧! 這兩篇祭文的共同特點,就是只是講黃帝統一華夏、開啟中華文明的功勛,只是期望祖宗保佑國泰民安,而沒有講就要亡國滅種的危機。他們似乎把第二次國共合作,不是看作共同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要求,而是看成共產黨被招安投降。他們得意的是完成了一統天下的任務,這成了在祭陵祭文中表達的主題,此外似乎再也沒有其他考慮了。 但當時面臨的問題是,國家和民族正在被日寇鐵蹄踐踏,正處在日本帝國主義要大舉進攻吞并中國的前夕,在祖宗面前不能沒有亡國之憂。國民黨和國民政府的祭文不講抗日,也反映了當時搖擺不定的心態,還對日本抱有和平幻想,對要不要通過戰爭解決問題沒下決心。既然此時還不愿舉起抗日大旗,那就只有共產黨取而代之,代表中華民族高舉起抗日大旗了。 最后一個宣讀祭文的是共產黨代表林伯渠,看看共產黨的祭文就知道如何在抗日問題上先聲奪人了。毛主席親筆撰寫的祭文也是四言詩,一共49句,大致4個部分,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對比一下。 ![]() 毛澤東《祭黃帝陵文》手稿 開頭8句頌揚黃帝功業,這是必須表達的意思。
大概意思是:偉大的始祖黃帝,中華民族由您締造。您子孫興旺香火綿延,您開辟的疆域山岳巍峨江河浩瀚。您智慧的光芒,普照到邊遠遐荒。您建立的偉業,雄立在世界東方。 毛主席歌頌黃帝就這幾句話,簡明扼要,別開生面,主要從民族、疆域和思想智慧3個方面,進行根本性的定位評價。沒有再一個個地列舉黃帝做的事,因為國民黨前面的祭文已經講了,毛主席祭文的重點不在歌功頌德。 接下來講什么呢?為什么國共兩黨要同祭黃帝陵?因為日本帝國主義已經吞并東北四省、控制華北五省,很快又要發起進一步的侵略戰爭,中華民族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危險。國共兩黨是為抗日救國才走到一起來的。這是面對的現實,是必須要面對黃帝始祖和列祖列宗昭告天下的,是必須要講的大事大局。看看毛主席是怎么講的:
在頌揚黃帝締造了偉大的民族和偉大的國家之后,這里筆鋒一轉進入時局。基本沒有那種文詞艱澀、拗口難讀的話。 大概意思是說:世事變化如滄海桑田,其間經歷了多少跌打與挫折。歷史越過數千年之后,又出現了喪天良的強悍鄰國。琉球和臺灣已經喪失,朝鮮也被夷為廢墟吞并宰割。東北華北也被日寇占領,為虎作倀(chāng)的漢奸何其眾多!總想割讓國土換取敵人止步,但他們的貪欲豈能滿足?敵人拿著鞭子和繩子,我們淪落為亡國奴任其凌辱。我們德行高尚的偉大祖先,是順應天命時勢而生的英雄。涿鹿奮戰消滅了蚩尤,使中華大地得以和平安寧。我們是黃帝的后代子孫,豈能丟掉祖先的武功與英勇?始祖留下的泱泱大國,怎能在我們這里淪陷滅亡? 這些話把面臨的亡國滅種危機講出來了,把存在的問題也講出來了,不能對日本帝國主義抱有幻想了,想通過放棄東北和華北來換得日寇適可而止,那是不可能的。當年黃帝始祖面對侵犯是那樣的勇武,現在面對日寇我們卻如此不武,怎么對得起人民,怎么面對始祖和列祖列宗呢? 祭文接下來一部分,就是講怎么辦:
這一段意思是說:我毛澤東等雖沒有多大本事,但早已持長劍登戰靴準備出征。跋山涉水轉戰二萬五千里,就是要到抗日前線為國效命。一年又一年的抗爭與苦斗,也經歷過無數次的死里求生。漢代名將霍去病說:“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5]如果不打敗日本侵略者,我們哪里還有家、要家有何用?只要全中國各黨各界,都能眾志成城團結一心。無論軍人還是民眾,無論窮人還是富人,建立起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就是拯救國家的最好辦法。四萬萬同胞團結起來,堅決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進行民主改革實現真正共和,通過內政改革改善人民生活。全中國億萬軍民同心同德,一定能夠贏得抗日戰爭的勝利。 這一段,明確表達了與日寇血戰到底到底的決心,闡述了中國共產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還有一系列抗日救國主張。話講得也非常通俗直白,反映了人民抗日的心聲。這樣一個宣傳共產黨主張的好機會,必須利用好。祭文的最后幾句話是這樣:
要像民族英雄岳飛那樣精忠報國,堅決收復淪陷的祖國山河,捍衛神圣的國家主權。這是我們的抗日決心和主張,我們立下的誓言永志不忘。紅軍已經整裝待發做好了準備,在此昭告始祖和列祖列宗。祖先在天之靈可以明察,皇天后土可以為我們作證。最后是請祖先享用我們的供品! 近90年前的這3篇祭文,真是讓人感慨良多! 第一,國共兩黨經歷過血雨腥風的階級戰爭,在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之后,為了救亡圖存終于又走到一起來了。 第二,愛國救國是大局、大義、大德,是根本是非,丟掉列祖列宗留下的基業無疑是大逆不道,愛國主義是光榮和正義,不背叛祖國,不當漢奸,是中國人的底線。 第三,共產黨旗幟鮮明堅決抗戰,引領著歷史前進的方向,而執政的國民黨卻做不到,只能被動地被歷史牽著鼻子走。 第四,毛主席親自撰寫的祭文,直切國人最焦慮的抗日問題,而國民黨的祭文沒想明白,只講那些頌揚和護佑的老話,相比之下差距太大。 毛主席所寫祭文的故事遠不止于祭壇。 在清明節前的3月29日,毛主席就將祭文寄給《大公報》記者范長江,囑其刊發。因國民黨封鎖消息,只得將文稿送至上海,在《申報》特刊全文刊登,一時間“共產黨祭文痛斥漢奸”的消息傳遍國統區。最后,國民黨不得不默許《中央日報》轉載。連胡適那樣的人看后都說:延安的祭文,讀來竟比南京的憲法更令人心潮澎湃。 國共公祭黃帝陵4個月后,紅軍改編為八路軍。1937年8月31日,八路軍總指揮朱德、副總指揮彭德懷、政治部主任任弼時一行,從洛川出發前往拜謁黃帝陵。他們軒轅廟內,看到毛澤東寫的《祭黃帝陵文》原稿,還擺放在供案上。任弼時讀后說:“這是我們開赴前線的《出師表》哩。”[6] 祭文傳到東南亞,南洋華僑陳嘉庚讀后感動不已,立即組織“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募集抗戰物資價值4億元國幣。 日軍情報部門將祭文譯成日文,標注為“支那精神動員之范本”。 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前夕,竟在日記中寫下這樣的話:“當年黃陵一局,竟成今日之讖。” ![]() 1949年,蔣介石最后一次回到奉化老家 看來,共祭黃帝陵的事不一般,蔣介石對此耿耿于懷啊!在他眼里,這里發生的故事,甚至是他最后敗走臺灣的預兆。 這一節就講到這里,這也是《毛主席軍事思想抗戰篇》第一部分,“驅動歷史轉變的車輪”最后一節。我們是從瓦窯堡會議開始講的,從紅軍東征到西安事變之后反復較量,國內階級戰爭終于轉向抗日民族戰爭。 下面進入國共合作的8年抗戰時期。這個時期分3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御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時期,是難苦的戰略相持階段。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時期。[7]抗戰時期毛主席的軍事思想,也是基于這3個階段的不同特點不斷產生、不斷豐富的。 從下一節開始,講毛主席軍事思想抗戰篇的第二部分:應對日軍戰略進攻的軍事思想。 [1]王利器主編:《史記注釋(一)》,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第2頁。 [2]王利器主編:《史記注釋(一)》,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第292頁。 [3]吳正裕主編:《毛澤東詩詞全編鑒賞》,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526頁。 [4]王健英編:《中國共產黨組織史資料匯編——領導機構沿革和成員名錄》,紅旗出版社1983年版,第271頁。1937年2月2日由蘇區改稱“特區”,5月1日改稱“邊區”,抗戰時期稱陜甘寧邊區。 [5]王利器主編:《史記注釋(一)》,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第2359頁。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任弼時傳》下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489-490頁。 [7]《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二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290,392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