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家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中國歷史上對個人的修身、齊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自漢初起,家訓著作隨著朝代演變漸豐富多彩。中國人自古注重庭訓家教,曾子殺豬教子、孟母三遷等故事至今在老百姓中耳熟能詳。歷史上的名臣大儒如宋朝的司馬光、歐陽修、朱熹;明朝的王夫之及清朝的鄭板橋、曾國藩等,都留有家訓。在這些歷朝歷代的著名家訓家規中,中國傳統文化中固有的仁義禮智信、忠孝節義、禮義廉恥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文化與美德,被不厭其煩的叮嚀后世子孫。 下面就隨書畫君一起看看古代有哪些家訓,值得我們學習吧!
《誡子書》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文章闡述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從文中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此書中。全文語言清新雅致,說理平易近人,作者運用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非常深切,使這封家書成為后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并入選中國義務教育語文教材。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譯文】 君子的行為操守,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干來自學習。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干,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而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困的居舍,其時悔恨又怎么來得及?
▲北宋歐陽修書法墨跡欣賞《灼艾帖》行楷書 紙本丨縱25cm,橫18cm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而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付弈。(如果)玉不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學習,(也就)不會懂得道理。然而玉這種東西,有(它)永恒不變的特性,即使不磨制作成器物,但也還是玉,(它的特性)不會受到損傷。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就會發生變化。(因此,人們如果)不學習,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從而變成品行惡劣的小人,難道不值得深思嗎?《戒子通錄》一書共有8卷,是一部收集家訓的書。《戒子通錄》材料來源廣泛,有經書,有史傳,有文集;長短不拘,有片言只語,也有煌煌大篇;體裁不論,有語錄,有詩歌,有散文。可稱“博極群書”、“采披繁富”。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飲食衣服,若思得之艱難,不敢輕易費用;酒肉一餐,可辦粗飯幾日;紗絹一匹,可辦粗衣幾件;不饑不寒足矣,何必圖好吃好著?常將有日思無日,莫等無時思有時,則子子孫孫常享溫飽矣。由節儉進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進入節儉(卻)困難(了)。我今天的(高)俸祿哪能長期享有(呢)?(我)自己(的健康)哪能長期保持(呢)?(如果)有一天(我罷官或病死了,情況)與現在不一樣,家里的人習慣于奢侈生活已經很久,不能立刻節儉,(那時候)一定會(因為揮霍凈盡而)弄到饑寒無依,何如(不論)我作(大)官或不作(大)官,活著或死亡,(家中的生活標準都)固定像(同)一天(一樣)呢?”唉,大的有道德才能的人的深謀遠慮,哪里(是)凡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呢!《家范》是北宋司馬光創作的家教課本。為歷代推崇為家教的范本,全書共十九篇,系統地闡述了封建家庭的倫理關系、治家原則,以及修身養性和為人處世之道。司馬光曾直言《家范》比《資治通鑒》更重要。他說:“欲治國者,必先齊其家。”就研究立身處世和處理復雜的身邊矛盾而言,《家范》確實比《資治通鑒》更重要,更實用。現代人需要從古訓中汲取智慧,做一個世事練達之人。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愛而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曰:“慈母敗子”。愛而不教,使淪于不肖,陷于大惡,入于刑辟,歸于亂亡,非他人敗也,母敗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數。為人之母,不怕不慈祥,怕的是只知道疼愛子女而不懂得去教育子女。古人說:“慈母敗子。”母親溺愛子女卻不能教育子女,使子女淪為壞人,陷入惡跡劣行,最終受到懲罰,引出禍亂,自取滅亡。毀他的并非他人,恰恰是做母親的害了他。從古到今,這樣的例子太多了,不可勝數。《朱子家訓》又名《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為主的啟蒙教材。《朱子家訓》僅524字 ,精辟地闡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許多內容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特點,居身務期質樸,教子要有義方,勤儉持家,鄰里和睦等,為歷代儒客尊崇,在今天仍然有現實意義。▲黃自元《朱柏廬治家格言》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流連。
黎明的時候就要起床,要清掃院落,要內外整潔。到了太陽落山的時候就休息,把門窗都關好,一定要親自檢查一下。一碗粥一碗飯,應當考慮它們是來之不易的。(衣服,布料上的)半絲,半縷線,一定要想他們來的是很困難的。最好未雨綢繆,不要到了渴了才想起來掘井。自己生活養身時定要勤儉節約,而請朋友的筵席上不要吝嗇。 昔吾祖星岡公最講求治家之法,第一起早,第二打掃潔凈,第三誠修祭掃,第四善待親族鄰里。凡親族鄰里來家,無不恭敬款接,有急必周濟之,有訟必排解之,有喜必慶賀之,有疾必問,有喪必用。此四事之外,于讀書種菜等事,尤為刻刻留心。從前我祖星岡公最講求治家的方法,第一早起,第二個打掃干凈,第三是進行掃,第四個善待親戚鄰居。所有親戚鄰居來家里,沒有不恭敬接待,有急事要接濟他,有訴訟會排解的,有喜事一定慶賀的,有病一定要問,有喪事一定要用。這四件事以外的,在讀書種菜等事,尤其是刻刻留心。明永樂間官修《歷代名臣奏議》所收包拯奏議,大部分都注明時間與官職,一九六三年中華書局據張田本進行了校正,又據《歷代名臣奏議》增注時間和官職,并從中補充了兩篇為張本所未收之奏議。全書除奏議外,有家訓一則、詩一首。并附事跡、序、跋于書后,定名為《包拯集》。后世子孫仕官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仰工刊石,豎于堂屋東壁,以詔后世。 后代子孫做官官員有犯貪贓罪者,不能放回老家;死的皇后,不得葬在大墓中的,不服從我的志向,不是我的子孫。上工刊石,豎在堂屋東壁,以令后世。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謹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房室清,墻壁凈,幾案潔,筆硯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非圣書,屏勿視,敝聰明,壞心志。勿自暴,勿自棄,圣與賢,可馴致。不努力去做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這些本分的事,只讀書,只會增長浮華不實的習性,怎能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人呢。如果只是努力地去做,不讀書學習,聽憑自己的見識做事,就會偏離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不明事理。讀書的方法,要做到“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都要實實在在的做到。方謹此,又想到其它的書,這本書還沒讀完,就不能開始讀另一本書。讀書要有計劃,讀一本書要有寬裕的時限,一計劃好就要趕緊用功,只要功夫到了,自然就能通達了解。有疑難的問題,隨時用紙記下來,向師長請教,以求得真實的答案。書房要整潔,四周墻壁要保持干凈,書桌清潔干凈,筆、墨、硯臺要擺放端正。在硯臺上磨墨,把墨條磨偏了,這是心不在焉,思想不集中,字寫得不嚴肅,這是思想浮躁,心定不下來。排列書籍,要安放在固定的地方,讀完以后,歸還原處。即使遇到緊急的事,也要先收拾整齊以后才能離開,遇到書本有殘缺損壞時,應立刻補好保持完整。不是圣賢的書籍,就要排除在外不看,我們聰明,會敗壞我們純正的志向。遇到困難或挫折的時候,不要自己糟蹋自己,自己拋棄自己,圣人和賢人的境界雖很高,只要發憤努力學習,漸漸地也可以達到他們那樣的境界。忠信篤敬,是一生做人根本。若子弟在家庭,不敬信父兄;在學堂,不敬信師友,欺詐傲慢,習以性成,望其讀書明義理,向后長進,難矣。 忠信篤敬,這一輩子做人根本。如果你在家里,不信奉父兄;在學校,不信奉師友,欺詐行為傲慢,習以成性,希望他讀書明事理,向后長進,太難了。 ▲朱熹《城南唱和詩卷》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過者,益友也;其諂諛輕薄,傲慢褻狎,導人為惡者,損友也。推此求之,亦自合見得五七分。見人嘉言善行,則敬慕而紀錄之。見人好文字勝己者,則借來熟看,或傳錄之而咨問之,思與之齊而后已。不拘長短,惟善是取。 大凡敦厚忠誠,能夠指出我的過錯,是有益的朋友;其他阿諛奉承輕薄,驕傲輕慢,引導人們做壞事的人,是損友。以此相推,便可以看透幾分。看到有人善言善行,那么尊敬仰慕而記錄下來。看見別人喜歡文字勝過自己的人,就借用來仔細看,或者虛心詢問,想想自己與其差距在哪里。不論長短,只要是善舉便接受。 從先秦到明清,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家訓可謂汗牛充棟。現列舉有關家訓中的部分經典內容,以此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