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康中醫 ![]() 中醫用藥講究 “藥有個性之專長,方有合群之妙用”,而引經報使、調和氣機,正是中藥配伍的精妙所在。砂仁、肉桂、牛膝三味藥,雖性味歸經各異,卻都在 “引氣歸元” 的體系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歷代醫家多以其配伍調治氣機逆亂之證,值得細究。 砂仁味辛性溫,歸脾、胃、腎經,最善 “引氣歸元”。這里的 “氣”,多指脾胃之氣。中醫認為,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若中焦氣滯,清氣不升、濁氣不降,便會出現脘腹脹滿、食少便溏等癥。砂仁辛香溫通,能醒脾開胃、理氣和中,恰似一位精明的 “調度官”,將壅滯的脾胃之氣疏導歸位。《本草綱目》言其 “補肺醒脾,養胃益腎,理元氣,通滯氣”,道出了它調和中焦氣機的核心功效。 臨床中,砂仁常與厚樸、陳皮配伍,如香砂六君子湯,治脾胃氣虛、濕阻氣滯之證,借砂仁之力引脾胃之氣回歸常道,使納運有序;若遇妊娠惡阻,胃氣上逆,以砂仁配蘇葉,既能安胎,又能引上逆之氣下行,緩解嘔惡,此即 “引胃氣歸元” 之妙用。 肉桂味辛甘,性大熱,歸腎、脾、心、肝經,其 “引氣歸元” 的關鍵在于溫補腎陽、引火歸原。腎為先天之本,內藏命門之火,若腎陽不足,虛火易浮于上,形成 “上熱下寒” 之證 —— 如口干舌燥、咽喉腫痛,卻伴腰膝冷痛、畏寒肢冷。肉桂性熱下行,能溫補命門之火,同時將浮游于上的虛火牽引回歸腎宅,如《本草匯言》所云:“肉桂,治沉寒痼冷之藥也…… 能導火歸原,以通其氣。” 醫家常用肉桂配伍附子,如腎氣丸中,肉桂與附子共為君藥,溫補腎陽,引火歸原,治腎陽不足、虛火上浮之證;若虛火上炎致牙痛、口瘡,以肉桂配知母、黃柏,既清上浮之熱,又溫下焦之寒,使上下氣機調和,虛火自歸其位。這種 “引火歸元” 的作用,實則是通過溫補腎陽、調和陰陽,讓紊亂的氣機回歸平衡。 牛膝有川牛膝與懷牛膝之分,雖同屬牛膝,卻在 “引氣歸元” 中各有側重。川牛膝苦甘性平,歸肝、腎經,長于活血通經、利尿通淋,善引瘀血、濕熱之氣下行。若瘀血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出現肢體麻木、關節腫痛,川牛膝能引瘀血之氣歸于血脈,隨經血排出;若濕熱下注,小便淋瀝澀痛,川牛膝可引濕熱之氣從下焦而出,如《本草經疏》言其 “走而能補,性善下行”,正是對其引氣下行的精準概括。 懷牛膝甘苦性平,歸肝、腎經,偏于補肝腎、強筋骨,能引精血之氣歸于肝腎。肝腎虧虛則腰膝酸軟、筋骨無力,懷牛膝既能補益肝腎,又能引導渙散的精血之氣回歸肝腎,濡養筋骨。臨床中,懷牛膝常與杜仲、續斷配伍,如獨活寄生湯,治肝腎不足、腰膝痹痛,借其下行之性引諸藥入肝腎,使精血歸源,筋骨得養。 三者配伍使用時,更能彰顯 “引氣歸元” 的協同之力。若遇中焦氣滯、腎陽不足、氣血瘀阻并見之證,以砂仁調脾胃之氣,肉桂溫腎引火,牛膝導氣血下行,共使氣機升降有序、水火既濟、氣血歸經。如治療老年人脾腎兩虛、氣滯血瘀之證,三藥合用,砂仁醒脾開胃,肉桂溫腎暖脾,牛膝活血通經,使脾胃得健、腎陽得補、瘀血得散,一身之氣歸于平和。 古人用藥,看似簡單幾味,實則暗合氣機運行之理。砂仁守中,調和脾胃之氣;肉桂溫下,引火回歸腎宅;牛膝導下,引氣血歸于經絡肝腎。它們如三位默契的 “向導”,各司其職又相互配合,將紊亂的氣機引回正軌,這正是中醫 “治未病”“調氣血” 思想的生動體現。當然,臨證用藥需結合患者具體癥狀、舌象、脈象,方能精準配伍,使藥效直達病所,這也是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所在。 身體不適不知咋辯證?公眾號留言,我為你專業分析 親愛的各位網友,感謝大家一直以來對本公眾號的關注。 在交流中,我發現不少朋友面對身體小狀況時,不知如何應對,也不了解自身中醫辯證類型,存在健康困惑。 現向大家說明:歡迎在留言區留下健康問題,我會依據中醫理論和臨床經驗,為大家做辯證分析。 但因網絡交流限制,無法面對面詳細診斷,所以我只能提供辯證思路,不能給出具體用藥指導,望理解。 我會每天挑選并回答 幾個網友的辯證問題,認真對待每一條留言并詳細回復,希望能幫大家了解身體,樹立正確健康觀念。 本文內容原創,如有轉載請標明 “轉自杏仁弘道公眾號”,侵權必究。最后,希望朋友們再關注《杏仁弘道》及《華康中醫綜合診所》兩個公眾號,里面的內容同樣精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