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陂木蘭山,是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十二載的巾幗英雄木蘭將軍的家鄉。從隋唐以至明清,山上先后修建了“七宮八觀三十六殿”,共有神像上千尊,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眾多道教宮觀中,真武大帝(永樂太子)影響最大。也有佛教寺廟,有的還是佛道合一的廟宇。所有殿宇和山寨的寨墻完全不用泥沙漿粘合,都是以青崗石大小交錯、互相嵌壓,干砌而成。 ![]() 這分明是古代能工巧匠們聰明才智的結晶,卻被說成:“要不是菩薩保佑,哪個不用泥沙能砌墻呢?”帝主宮下的烏龍泉,是不含或僅含少量可溶性鈣鹽與鎂鹽的軟水,把硬幣輕輕放在水面,可以浮住不沉,缺乏這方面知識的人偏把它當作“仙水”。加上祈嗣頂、磨針澗、百子殿、棋盤石等有關的神話傳說,把木蘭山的菩薩渲染得神乎其神。 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刊行的《續輯黃陂縣志·山川》也象這樣介紹木蘭山:“上有玉皇閣、真武殿,四方朝謁者多靈驗。”因此號稱荊楚名岳的木蘭山,從封建時代到近代社會,曾經吸引了近到武漢,遠至其他幾省的香客,一年四季,絡繹不絕。每到木蘭山“開山門”的時期,更有眾多信眾前來朝山進香。 木蘭山香客的進香活動主要有:進散香、進會香、進苦行香、進禁忌香、敬獻金錢財物等多種活動形式。進會香是指同一地區的香客為了朝覲木蘭山一眾神靈組成的香會組織,集體上山進香,其中規模最大的是“亮子會”。亮子會既是指朝山進香組織,又是指朝山進香活動。 所謂“亮子”,就是上面雕刻著真武神像和五百靈官(永樂太子的五百名御林軍)的木牌,下有柄,可扛著上山。所有神像雕刻在一塊木牌上的叫小亮子,一人可扛。大亮子則有五百零一個木牌,分別為真武大帝和五百靈官,需要五百多人擎舉同時上山。亮子平時放在會首家里。進會香之前,要選擇良辰吉日通知會眾,收取會費,起程時要集合會眾誦讀祝詞,祈求木蘭山神靈保佑進香平安。 ![]() 朝山進香的善男信女 一張老照片顯示,武昌朝山進香的香客集中地點在奧略樓下。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下編記載:民國時期,“邑人之迷信,與五臺、九華并重。農事畢,即舉行朝山禮。每社香頭四人,四人中有一領袖焉。其社于某日上山,住某宮,皆有定期。 未上山之前,先期齋戒,祭在如在,無敢做一戲語者。起行之日,沿途鳴鑼稱佛號。其稱佛號,先一人曰'南無阿彌陀佛’,群應之曰'無量壽佛’。遠者百余里,近者數十里,必一路呼號至山,方昭誠敬。其香客以農人為多,前清時冠染麻紅纓涼帽,草履,天青布單套,其形似沐猿而冠,令人可笑。朝山畢,必攜山上所售木喇叭、木刀、木槍、筷子、湯勺之類,饋贈親友。” 武漢市文史專家徐明庭先生在他的回憶性文章《朝山進香的亮子會》(載《老武漢叢談》)中對此一進香形式也有所涉及:“在隊伍出發的前兩天,由頭人(一稱會首)延請僧道設壇打醮,名為'祈腳力’,求菩薩保佑他們腿腳有勁,能夠上木蘭山。凡是參加進香的人,先期必須齋戒沐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他們認為,不像這樣不足以表示自己的虔誠。隊伍起行后,有人沿途打鑼,有人帶頭高宣佛號。一人先念:'南無阿彌陀佛’;眾人接念'無量壽佛’。好像領唱和齊唱一樣,既整齊,又有節奏感。有人即令累了,聲音嘶啞,仍然跟著念佛,惟恐菩薩聽不到他們的聲音。這還不算,一路上還要來上好多次的'匍伏叩首’,每次磕頭前,有人發號施令,大家都聽他指揮。隊伍中雖然年齡層次不同,但面容都非常嚴肅。” 會香組織有大有小,大到兩三千人,小的只有百十來號人。會香隊伍遍布湖北省內外。 打撈江城記憶 鉤沉三鎮往事 ![]() 2013年端午,黃陂長嶺軒 轉載請注明出處,勿侵犯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