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書法愛好者經過多年對書法的學習后,就想要用自己的作品來檢驗學習成果,有的人一投便中,但也有人多次投稿后,仍然是名落孫山。于是,便會說,書法入展那是要關系才可以的,沒有這個關系,誰又會讓你入展呢。對此,也便失去了對書法的進一步學習。那么,書法入展,是不是要靠關系?其實,一位書法家說,只要作品好,跟有沒有關系根本沒關聯,主要還是一個創作方法的問題。 上面這是某屆書法大賽上的一幅入展作品,這幅字從整體上看,寫得很有特點,也寫出了自己的個性。但還有人認為,這幅作品字形寫得真丑,看來評委還是喜歡丑書,以后就要在創作時把字形寫丑,入展的可能性就會大大提升。真的是這樣嗎?我們來看看這位作者是如何給大家介紹他的創作經驗的。 第一,要在學習古人書法上下足功夫。自己在學習隸書時,原因只是簡單地把某一本字帖臨摹學習好,但后來隨著書法學習地不斷深入,才發現,書法中的各個書體都是相通的,并不能說,只有一本字帖就能學習到書法的精髓,而是要多學兼學。自己喜歡典雅雄渾的隸書作品,但也喜愛方正雄健的魏碑書法,因此,在取法上,便常常對歷史上的隸書和魏碑進行了深入學習,例如兩漢時期的隸書作品,它們的風格不同,字形不同,就會多下些功夫,而魏碑雖然是由隸書演變來來的,但它卻形成了另一種峻厚之風。因此,它們都是自己最為喜愛的書法風格。 第二,在創作中,堅持以自己的優勢來創作作品。以前,自己在書寫作品時,也會和許多書法愛好者一樣,寫的是隸書,就不敢逾越隸書的特點,但后來發現,書法創作時,或者說是書法大賽上的那些入展作品,其實并沒有完全以一種書體的形式而出現,它們大都是經過了“二次加工”,也就是說,那些入展作品,都是融合創作而成的。在隸書創作中,自己便把所擅長的魏碑風格給中間增加一些,結果發現這樣創作的效果還是很有個性的,讓人耳目一新,同時,也增加了隸書的另一種特點,這兩種書體從表面上看字體不同,但實質上,它們都是一種母子關系。 第三,在作品中增加書法的藝術性。我們只要從書法大賽上的那些入展作品中看到,很少有作品不在其中增加書法藝術性的表現要素。說到藝術性,其實也很簡單,就是在作品中要用矛盾關系來表達它的要求,例如字的大小,字形上的正側,墨色上的干枯濃淡,空間上的疏密、黑白,以及點畫上的粗細,這些都是藝術性的表現要求。只不過,我們在創作時,要時刻把握這些關系,讓作品看上去自然而然,不要刻意就可以了。 當然,書法創作的方法很多,并不只是我上面所說的這一種套路,但其中必須要有合理的取法,適當的融合方法,以及藝術性的表現方法,除些之外,書法作品的風格也很多,只要我們堅持用自己平常所學的優勢來創作,相信你也可以創作出一幅好的作品來。 對于上面這位書法家的創作經驗,大家覺得他說的是否到位?他的經驗是否可以借鑒?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發表觀點,一起討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