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之前,我想要逃離村莊。 不是村里的風景不好,而是人情世故太多,人心太復雜。 你家稍微好一點點,就有人嫉妒,甚至背后使壞;你家弱小一點,就有人欺負,占便宜。 誰家有風吹草動,全村人都會知道,說三道四的人多,真正幫忙的人少。 前些年,一大批人逃離村莊,到了城里安家。大部分逃出來的人,定居在縣城。 為什么是在縣城呢?一來是這里房價不算高;二來多少有點故土情結,在這里還可以聽到鄉音。 經過多年的變遷之后,城鎮化率提高了。 我忽然發現,縣城里的小區,越來越像農村的村莊了。 01 一眼望去,小區全是熟人,都可以扯上關系。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能在城里安家的人,那是了不起的人。這樣的人,多半有城鎮戶口,有一份還好的工作。 一些人為了進城,還特意花錢,進行農轉非。 那時候,信息也不發達,就是本縣的人,也聯系不太多;一些親戚的親戚,朋友的朋友,熟人的熟人,是不會常聯系的,陌生感很強。 現如今,進城的渠道很多,選擇也很自由。只要在城里買房,就可以搞定一切。 加上通訊也發達了,社交圈也大起來了。 前面幾年,因為口罩的原因,很多小區就建立了業主群,信息可以共享,一下子就有了眾說紛紜的感覺。 稍微和周圍的人攀談一下,你會發現,原來某人就是阿姨的老表的侄子;某人就是同學的妹妹的婆家弟弟。 通過三個人,你可以把全小區的人,都變成自己的親戚,或者朋友。 原來,村莊里的人,以家族為主,大家也鄉里鄉親的,知根知底。現在小區也差不多。 縣城的小區,和大城市的小區不同。縣城的小區相對小一些,也就幾百戶。你多住幾年,誰家的情況,都了如指掌;當然你的情況,也被小區里的人知道。 從農村搬到縣城,其實是從一座村莊,搬到另一座村莊,始終沒有脫離熟人的社會。 02 沒想到,小區里也有人設靈堂,吹拉彈唱,物業無可奈何。 很多小區,就是拆遷形成的。一大批人,本來就是村民,同村的,或者幾個村并在一起。 小區里的行為習慣,和之前的村里人習慣,沒有什么兩樣。 每當有老人過世,某個過道里,就擺起了靈堂,放鞭炮,敲鑼鼓,還喊了一群人來唱歌。 到了夜里十點,音樂的聲音還沒有停下來。 很多人看到靈堂,煩不勝煩。但是不能說什么。按照農村的規矩——死者為大。我們不能為難死者吧。 如果是老舊小區,一個月里,就有三五次設立靈堂,一點都不奇怪。這也是人口老年化的具體見證。這樣的話,很多小區業主,一個月就在煩惱之中。 老人過世之后,小區里的熟人也會去幫忙,比方說,燒香,擺放茶杯等。還有小區里的熟人,在靈堂里打牌,好不熱鬧。 老人落葬之后,小區里是一片狼藉。 有物業的小區,管理人員也沒有辦法制止擺放靈堂。因為小區里,有強大的熟人圈,管理人員也怕得罪。 有一部分小區,是沒有物業的。比方說,倒閉企業的家屬區;城中村;拆遷村;某種原因形成的集中安置點。 沒有物業的話,對于業主的不文明行為,大家就只能是忍受了。 流動的靈堂,就像村里的祠堂一樣。 還有紅喜事,也有人邀約小區里的一大批人去參與。大家都隨禮,如村里的辦喜事一樣。 03 小區也有人種菜,巴掌大的地方,也是農耕生活。 在農村,大家都會種地。 本想到了城里,就不種地了。一些老人,因為年紀大了,沒有辦法種地了,才進城來跟隨子女住。 奇葩的是,那些在農村沒有體力種地的老人,到了城里就活蹦亂跳了,他們會想盡辦法種菜。 一開始是某個花池,被人掘開一點,種了幾棵大蔥。 后來是一條綠化帶,有幾個地方被挖開,有了幾塊很小的菜地。 如果是沒有人管的小區,綠化帶會被全部毀掉,變成菜地。一些護坡上,也被人挖開了,變成了菜地。 還有人找來泡沫箱,木箱子等,里面放一些土,擺在小區角落里,一塊菜地就有了。 從價值上來說,巴掌大的菜地,一年也賺不到兩百塊錢,但是老人們卻以為自己占了大便宜,非常快樂。他們覺得,綠化樹木,簡直太浪費地了,還不如種菜實惠。 可怕的一幕出現了,一些老人在小區里,因為巴掌大的菜地,爭起來。哎,這就是農村生活——荒地無人耕,一耕有人爭。 你建議大家不要種菜,老人就理直氣壯:“你不農村來的,你不是吃飯菜長大的......” 一些老人,為了所謂的農家肥,把化糞池打開一個缺口,化糞池迅速變成了農村旱廁。 你說種菜,太臟了。老人就罵你,忘記了祖宗。 很多住一樓的人,把門口的空地,或者停車位,當成了自家的院子,圍起來。 真的,農村人進城了,農村的生活也進城了,小農意識也進城了。 04 縣城的小區里,接納的都是“村里人”——從某個村來的。很少是土生土長的城里人。 一大批人是沒有辦法丟掉農村的習慣的。特別是六七十歲的人,骨子里就那樣,你還能怎樣? 當然,我們也相信,城市的變遷,有一個漫長的過程。 對于小區如村莊的現象,你無法適應,就搬家吧,到高端小區去;你覺得還好,就繼續將就吧。 我是希望,每一個進城生活的人,做文明人,用種菜、養雞鴨之外的方法去謀生。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