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1、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迅速在德意志激起連鎖反應,多地爆發政治與社會動蕩。漢堡、科隆、慕尼黑、柏林、維也納等城市相繼出現抗議,而不倫瑞克和薩克森這兩個保守邦國更爆發公開革命:不倫瑞克公爵與薩克森國王被迫將權力禪讓給家族其他成員。黑森選侯國和漢諾威也發生動蕩并更換政府,四邦隨后均引入代議制,黑森甚至由此陷入長期憲法沖突。西南德意志率先邁入議會自由時代,其中巴登大公國最徹底,1831年春自由派已掌控議會話語權,成為德意志自由主義的試驗田。 2、七月革命后,德意志進入“三月革命前時期”(1848年后得名),“自由與統一”成為18年里自由派的核心綱領。為爭取自由,1831年12月巴登自由主義者率先挑戰《卡爾斯巴德決議》的審查制度,推動頒布進步新聞法。盡管該法因違反邦聯法律,于1832年7月被大公宣告無效,但它標志著德意志自由派直面保守體制的開始,也暴露了邦聯對自由主義的壓制。 3、巴登成為德意志統一訴求的發聲地。1831年10月,弗賴堡國家法教師特奧多爾·韋爾克與《國家法辭典》出版人卡爾·馮·羅特克,在巴登議會提出統一議案。他們呼吁以“德意志人民和自由主義”名義,在邦聯議會外增設民選“眾議院”,推動“德意志邦聯循序漸進發展為促進民族統一與公民自由的力量”。這一溫和提議,首次將統一與自由結合,成為早期德意志民族運動的重要綱領。 4、德意志民主派與自由派的分歧逐漸顯現。比羅特克、韋爾克更激進的民主派,以菲利普·雅各布·西本普法伊費爾和約翰·格奧爾格·奧古斯特·維爾特為代表,1832年1月在普法爾茨的茨魏布呂肯創立“德意志新聞與祖國協會”。他們拒絕通過與王侯協商改革邦聯,主張以人民運動實現自由與統一,將巴伐利亞普法爾茨選為策源地——因當地對維特爾斯巴赫王朝認同感弱,且懷念法國統治時期的公民自由。 5、1832年5月底的漢巴赫節,成為德意志自由與統一運動的里程碑。兩到三萬人聚集在巴伐利亞普法爾茨的漢巴赫城堡廢墟,參與者多為大學生、工匠和葡萄酒農,主要來自西南德意志。黑紅金三色旗首次大規模飄揚——這一1813年呂佐夫軍團使用、后經體操之父雅恩推廣的顏色,自此成為德意志統一與自由的象征。人們宣誓與波蘭、法國等熱愛自由的民族結盟,喊出跨民族的自由口號。 6、漢巴赫節的演講暴露了運動內部的分歧。西本普法伊費爾呼吁賦予女性“自由公民的自由同志”地位,維爾特主張“合法革命”(未定義具體內涵),甚至提議組建臨時國民政府對抗邦聯議會,但該提議在隨后的諾伊斯塔特小型集會上未獲多數。對自身力量的懷疑,最終壓倒了立即革命的沖動,顯示德意志民族運動仍缺乏足夠行動力。 7、漢巴赫節成為自由派與民主派分道揚鑣的轉折點。溫和自由派如羅特克(被禁止參會)認為,對統一的追求可能威脅自由,他在1832年6月巴登韋勒的慶祝活動中明確表態:“寧愿要沒有統一的自由,也不要沒有自由的統一”,反對普魯士或奧地利主導的統一,主張保留邦聯以維護自由。這種“自由優先于統一”的立場,與民主派的激進訴求形成鮮明對立。 8、德意志邦聯對漢巴赫節的反應遠比對溫和自由派激烈。1832年6月底,在奧普推動下,邦聯議會通過“六條”,強化《卡爾斯巴德決議》的鎮壓力度。此前4月,大學生社團沖擊法蘭克福警備隊失敗后,邦聯軍隊進駐法蘭克福,隨后展開更嚴格的調查、起訴與判決。梅特涅將事件歸咎于“歐洲普遍求變派”,雖該勢力尚未成型,但鎮壓已顯保守陣營的恐慌。 9、七月革命的余波跨比利牛斯山脈波及西班牙。國王斐迪南七世在位末期,保王黨與溫和自由派因擔憂革命而暫時妥協,開明官僚掌握話語權。1833年9月斐迪南去世,王后瑪麗亞·克里斯蒂娜為三歲女兒伊莎貝拉攝政,國王之弟卡洛斯質疑合法性并自封國王,引發“卡洛斯戰爭”。支持卡洛斯的有貧困工匠、巴斯克等地佃農、農村神職人員,雙方手段殘酷,內戰持續六年。 10、西班牙溫和自由派與王太后的結盟主導了初期政局。1834年,《王家規約》作為類憲法文件出臺,規定召集議會(設眾議院與參議院)、明確選舉條件,首次為西班牙引入代議制框架。但激進自由派不滿此妥協,要求恢復1812年《加的斯憲法》,部分地區軍事實權者已自行推行該憲法,西班牙自由派內部開始分化。 11、西班牙激進自由派的崛起推動了社會變革。1835年,堅定自由派胡安·阿爾瓦雷斯·門迪薩瓦爾(猶太商人之子)任首相后,主導寺院財產征用與拍賣——這場土地改革名義上惠及民眾,實則主要讓富有的中產階級獲益。同時,民眾在反卡洛斯派勝利后沖擊寺院、謀殺僧侶,顯示激進情緒已從政治蔓延至社會層面。 12、1836年西班牙王家衛隊政變,迫使《加的斯憲法》重新生效。制憲議會隨后修訂憲法,1837年6月的修訂版保留兩院制、強化王室權力,試圖平衡激進與溫和訴求。1839年8月《貝爾加拉協議》結束第一次卡洛斯戰爭:卡洛斯流亡,其軍官可保留軍銜加入王家軍隊,各省特殊權利(Fueros)按卡洛斯要求保留。但軍事政變輪流更迭掌權者,成為19世紀西班牙政治的常態。 13、七月革命半年后,意大利才出現對舊秩序的反抗,始于博洛尼亞。這座老大學城的起義迅速成功,帶動教宗國(羅馬涅、馬爾凱、翁布里亞)及帕爾馬、摩德納公國效仿。起義主導者為自由派與愛國貴族,社會下層未參與,形成“精英革命”特征。博洛尼亞成立的“中意大利聯合省”政府,明確宣告終結教宗的世俗統治,喊出自由與民族化口號。 14、奧地利的軍事干預粉碎了意大利起義。教宗格里高利十六世向梅特涅求援,哈布斯堡軍隊迅速鎮壓反叛者。起義者曾寄望法國援助,但路易·菲利普的七月王朝無意支持意大利革命派。1831年夏奧軍撤軍后,起義復燃,維也納再次干預;法國為制衡奧地利,出兵占領安科納并駐軍至1839年,形成列強在意大利的微妙對峙。 15、教宗格里高利十六世以強硬姿態對抗自由主義。1832年通諭《驚奇你們》與1834年《給我們特別的(喜樂)》,不僅抨擊拉梅內的“天主教與自由主義合作”主張,更將自由主義視為異端。與此同時,前神父文森佐·焦貝蒂為首的“新教宗派”嘗試另一條路徑:強調教廷中世紀曾反對霍亨斯陶芬王朝,呼吁教宗成為意大利民族運動盟友,但在教宗的強硬態度下收效甚微。 16、朱塞佩·馬志尼與“青年意大利”的成立,重塑了意大利民族運動。1831年,熱那亞人馬志尼(曾參加燒炭黨)在馬賽創建秘密社團,呼吁皮埃蒙特—撒丁國王卡洛·阿爾貝托以拿破侖繼承人身份,領導意大利反抗奧地利,打造“第三羅馬”(繼古代羅馬、基督教羅馬之后的民族羅馬)。他拒絕依賴外援,主張意大利“憑自身實力解放與統一”。 17、馬志尼為“青年意大利”規劃了明確目標與手段。他在綱領中定義“民族”為“全體意大利人憑契約團結,生活在同一法律下”,旗幟為紅白綠三色,標注“自由、平等、博愛”與“統一、獨立”。實現路徑是“教育和造反”,分“暴動”與“革命”兩階段,先喚醒民眾起義。1833年夏,他試圖在皮埃蒙特組織起義,事泄失敗,12名密謀者被處決,尼斯人朱塞佩·加里波第參與其中,后流亡南美。 18、1834年馬志尼聯合多國移民創建“青年歐羅巴”,將革命視野擴展至全歐。該秘密組織吸納波蘭的約阿希姆·萊萊韋爾(創立“青年波蘭”)、德意志移民(創立“青年德意志”),以及“青年法國”“青年瑞士”等分支。不同于1830年作家群體的同名組織,這些秘密社團以革命為目標,雖未對舊秩序形成實質威脅,卻促成了各國自由派與民族主義者的“同志感”,為1848年革命埋下思想伏筆。 |
|
來自: Ztiger1980 > 《歐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