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鐘樓語文”公眾號發表了一系列評論“青語杯”獲獎課及示范課的文章。有一個公眾號連發三篇文章進行反駁。 ![]() 這些文章均架空而論,僅指責我們所提出的授課問題有其他解釋的可能性,而沒有結合那些課的授課過程去論證某種解釋。從其行文語氣和格式來看,很像把我們的評課文章投給AI后生成的,故不值一駁。 但是,其中一篇文章的一個論點頗能代表一小撮人對我們評課甚至教學觀念的偏見。 ![]() ![]() 這種偏見給“杠精”加上“學術”“訓詁學”的修飾語,把備課必須的嚴謹細致、追本溯源的案頭工作,曲解為脫離課堂、無助于教學的“紙上談兵”。 文本解讀不可能僅靠課堂生成。教師的個人解讀如果不建立在科學實證的基礎上,很有可能誤人子弟。要把握《愚公移山》《魚我所欲也》等古代文章的精神,就不能不求證于古代典籍,也就是以上批評者所謂“大學的訓詁學”“概念考古”。 恰恰是這樣的實證,能夠建立教師對于概念的準確認知。正確的概念,本身就具有教學價值。正確的文本解讀,本身就給錯誤的教學設計或失敗的教學過程提供了解決路徑和方案。比如我們在評課中指出的授課者對“義”和“誠”的誤解,以及我們對于這兩個概念的理解。 意圖合“義”,操作失宜——剖析首屆“青語杯”一等獎課例《魚我所欲也》硬傷的成因 教師也只有把概念理解得準確,才能舉例信手拈來,分析左右逢源,找到引導學生發現概念真義的有效方法。比如我們在小紅書上提出的中學課堂解釋“義”的方案: ![]() 又比如我們在《論“青語杯”黃厚江老師《愚公移山》課例的得失及調整思路》一文結尾舉身邊事例來解釋“誠”: ![]() ![]() 在“概念考古”的過程中,又能搜集不少素材,可根據需要運用于教學。下面以“誠”為例展示一下“概念考古”的運用。 你可能不同意我們對這些材料的解讀,但希望你相信素材的真實性,并認識到這些素材為中學語文教學所用的可能性。“執教者立場”不應該故步自封。人不可能拉著自己的頭發把自己拉離地球。一切文本都應該成為執教者的助力。 《愚公移山》選自《列子·湯問》。其中“帝感其誠”一句是愚公移山成功的關鍵因果節點。 東晉張湛注該句尾:“感愚公之至心也。”至心,《漢語大詞典》解釋為“最誠摯之心;誠心”,仍較抽象。 下面選擇漢代對“誠”與“至心”的兩個用例及相關的兩個小故事,來幫助理解古人觀念中的“誠”。 《漢書·杜欽傳》記載,西漢成帝時,有日蝕地震之變。成帝召杜欽到至白虎殿對策。杜欽把這些自然現象說成是天的意志,是國家政治得失的反映: 這是典型的天人感應論,認為君王對天災的應對如果誠心,就能感動上天。 三國魏張晏注《漢書》,明確把宋景公故事的情節之一概括為“天感其誠”: 這個故事見于《呂氏春秋·制樂篇》《淮南子·道應訓》《史記·宋微子世家》《新序·雜事四》《論衡·變虛篇》等。以下是《呂氏春秋》的版本: 除了敘事詳細,值得注意的區別是早期版本對天人感應的說法是“天之處高而聽卑”。“聽”是觀察、考驗,不像“感”具有人情。現存的《列子》已經不是先秦原著,而是晉人湊雜道家的思想而寫成的。《愚公移山》“帝感其誠”的說法接近三國魏的張晏《漢書》注,也是自然的了。 使用“至心”的有《論盛孝章書》。這是東漢末文學家孔融寫給曹操的一封信,敘述了好友士盛孝章的危困處境,呼吁曹操對他加以救助。其中舉了燕昭王招賢納士的例子: 這個典故源自《戰國策·燕策一》: 這個故事后來濃縮為“千金市骨”的成語,原本聚焦于價值和價格的反差而形成的廣告效應,但孔融從中感受到的是燕昭王的求賢之“誠”。 把宋景公不移禍、燕昭王招賢和愚公移山的故事放在一起,就容易獲得對“誠”的理解。 宋景公寧可自己折壽也不移禍于他人,不是因為愛他人(“仁”),而是做符合國家利益、符合君主身份的事,即舍棄個人利益來實踐作為君主的承諾,這就是“誠”。 燕昭王愿意給予郭隗超出其才能應得的地位,不是想高價收購天下才士,而是表現出對待賢士的尊重,這個尊重不計成本、不求回報,這就是“誠”。 愚公移山,動用的是家族力量,而不忽悠其他人參與(鄰人等是自發的)。成功后的收益者一定不是愚公這一輩,也不限于愚公這一族,但他仍愿意傾力投入、全族投入,這就是“誠”。 “誠”字從“言”,始于一個發愿、一個承諾,但終究是要用實踐去體現。宋景公舍命,燕昭王燒錢,愚公花時間。“不惜一切代價”,當這個代價是自己而不是別人時,這就是“誠”。 圖書推薦 公眾號ID:jlzxzwxp 鐘樓語文 為學生立心, 為教師立命, 為語文繼絕學, 為教育開太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