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七絕《越中覽古》讀記 (小河西) 此詩作于開元十四年(726),時李白“東涉溟海”至越州。越中:古越國之中,唐時可指越州(會稽郡)。 越中覽古(李白) 越王句踐破吳歸,義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注釋】句踐:春秋時越王,曾為闔閭子夫差所敗,困于會稽,句踐派遣大夫向吳求和而成。歸國用文種、范蠡為相,臥薪嘗膽,矢志復仇。后興兵滅吳,橫行江淮間,名震中國。詳見《史記-越王句踐世家》。 義士:恪守大義之士。《戰國策-趙策一》:“趙襄子曰:彼義士也,吾謹避之耳。”此或指越軍中之“君子六千人”。【《史記-越王句踐世家》:“勾踐復問范蠡,蠡曰'可矣’。乃發習流二千人,教士四萬人,君子六千人,諸御千人,伐吳。吳師敗。”】 錦衣:華麗的衣服。《史記-項羽本紀》:“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 春殿:指越王的宮殿。因為宮女如花,故曰春殿。《野有死麇》(詩經):“有女懷春,吉士誘之。”《木蘭花》(南唐-李煜):“晚妝初了明肌雪,春殿嬪娥魚貫列。” 鷓鴣:鳥名。形似母雞,頭如鶉。棲息山地灌木叢中,鳴時常立山巔。《古今注-鳥獸》(晉-崔豹):“南山有鳥,名鷓鴣,自呼其名,常向日而飛。畏霜露,早晚希出。” 【詩意串述】此詩上聯寫越王滅吳班師回朝將士衣錦歸鄉。越王勾踐滅吳凱旋,六千義士衣錦還鄉。(旌旗如林,鑼鼓喧天。大宴群臣,封官賞財。多年恥辱,一朝洗凈。)三句寫滅吳后的越王。大殿里宮女如花如同春宮。末句轉寫眼前所見。如今這里只有斷壁殘垣荒草萋萋鷓鴣亂飛。此詩前三句寫盛,末句寫衰。昔盛今衰,對比強烈。 |
|
來自: 小河西 > 《李白讀記(-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