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準則里有個謹慎性原則,用大白話解釋,就是高估可能發生的的損失,盡可能少估或不估可能產生的收益。 什么叫高估損失呢?我舉個例子,有家客戶欠公司的貨款,應收賬款掛了一百萬,到年底逾期了就要提壞賬準備,一般按賬齡在一年以內,提10%就不少了。但過了年這家公司停產了,聽說外面欠了很多錢。這時按謹慎性原則可以全額計提壞賬準備,就會計上做好一分錢也收不回來的準備。 但在法律上,一家公司資不抵債宣布破產,債權人也有收回部分債權的可能性,實務經驗,債權優先于股權,一百萬收回幾萬塊錢還是有可能的。但會計不管,操作上全額計提,這是按謹慎性原則執行的。 預計收益呢?很少會有會計主動預估收益,哪怕收益非常明顯。最明顯的案例是非上市公司的股權升值收益,比如公司幾年前做了一次風投,投了一百萬,三年后這家公司做了兩輪融資,按最新的估值,這一百萬已經升值到了五百萬,但會計不確認,因為流動性有問題,未來公司上不了市,接不到新的融資,這五百萬可能一分錢也變不了現。什么時候可以確認?公司上市,或者有人接盤,簽了合同給了錢就可以確認了,是不是很謹慎? 聽上去不講理,其實是在保護會計。 有職場經驗的都知道,不同崗位的人做事風格是不一樣的,老板喜歡畫餅,業務喜歡吹牛,會計喜歡講規矩。前兩位這么做也是崗位職責。如果不講謹慎性原則,上面的案例,客戶停業了,可聽說他們正在找銀行融資,馬上就能恢復生產,這一百萬不僅能全額收回,還能收利息。退一萬步,這家公司有房有地有設備,破產了把東西變賣也能收回七八成,所以不能全額計提壞賬。 同理,風投的錢已經升值五倍,馬上要做三輪四輪融資,未來可以升十倍以上,現在確認400萬收益太少了,最少賺900萬! 問題是,老板、業務都是嘴上講講,會計是要白紙黑字記到賬上的,賬上確認了這么多利潤,增加了資產,將來變不了現,對公司的債權人、小股東可能造成損失,追究起來,老板和業務都會異口同聲的說,我不懂財務,這都是會計干的,要找你找他去! 所以,不謹慎,就得背鍋! ......................................................分割線............................................... 這里要聲明一下,題主說的并不嚴謹,會計處理是有預計收益的,只是要具備一定條件。最普遍的就是確認收入。合同簽了,然后執行協議,比如把貨發了,對方確認收貨,但沒有全額付款,按權責發生制,客戶承擔了付款義務,就可以確認收入,同時結轉成本,計算利潤,這筆利潤就是預計收益。因為款還沒有收回來,未來如果像上面提到的,客戶破產,這筆應收貨款立即變壞賬,不僅沒有一分錢收益,本錢都會虧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