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螞哥。這期我們來講講讓常州近園聞名江南的文章《近園記》。 ![]() 一個園林是否能出名,其最重要的指標(biāo)是有沒有大咖名人在園中雅集,而近園不僅有雅集,還一直持續(xù)了40多天,清初六家來了兩位,可謂把牌面拉滿了。 ![]() 而雅集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楊兆魯寫的《近園記》。 《近園記》全文也就500多字,但卻是由近園主人楊兆魯創(chuàng)作,后由惲南田謄寫勒石,笪重光撰寫跋文,王石谷作《近園圖》,這就相當(dāng)于你寫了一篇文章,一眾頂級大佬親情推薦,不出圈才怪啊。 ![]() 那么這篇文章究竟如何呢,我們下面就來逐句詳解: 有客過近園,謂予曰人生天地間,一身之外非吾有也,皆可以“遠(yuǎn)”名之。何況游目托跡之所,草木禽魚至遼廓不親切之物,與吾身何與?而子謂之“近”,豈不謬哉? 開篇就借用一位客人的疑問,提出“近”和“遠(yuǎn)”的概念,對“近園”的名字發(fā)起質(zhì)疑。 ![]() 這位仁兄說:“人生在天地之間,除了自身之外,其他東西都不屬于自己,都可以用'遠(yuǎn)’來稱呼它們。何況是游覽觀賞、寄托蹤跡的地方,從草木禽魚到遼闊的天地,這些不親近的事物與我們自身有什么關(guān)系呢?而你卻稱它為'近’,這不是很荒謬嗎?” ![]() 這里說的“遠(yuǎn)近”思辨也是有來歷的,《易經(jīng)》中就有“近取諸身,遠(yuǎn)取諸物”的記載,啥意思呢? ![]() 就是說認(rèn)識世界,會先從自己最熟悉的身體(近處)取材,再延伸到自身之外的天地萬物(遠(yuǎn)處),用 “已知的自我” 理解 “未知的外物”。 ![]() 比如我們中醫(yī)中講“心”常和“火”聯(lián)系,兩者都有溫?zé)岬奶刭|(zhì),而“腎”就多和“水”聯(lián)系,兩則都有滋養(yǎng)的特質(zhì),用自身來理解世間萬物。這樣一看,身體確實(shí)比自然近,叫做“近園”確實(shí)很奇怪。 ![]() 那么園主如何解釋呢,我們看下文: 予曰:不然,夫遠(yuǎn)近亦何常之有。 園主楊兆魯說:不是這樣的,遠(yuǎn)近又有什么固定不變的呢?下面,園主就列舉了他認(rèn)為的“遠(yuǎn)”、“近”。 ![]() 性情騖乎遠(yuǎn),則浮江河、陟五岳,且欲翱翔于凌虛之臺,馳驟于閬風(fēng)之圃者有之。 如果性情追求遠(yuǎn)方,那么就會浮游江河,攀登五岳,甚至想要在高臺上翱翔,在閬風(fēng)的園圃中馳騁,這樣的人是有的。 ![]() 騖,是追求的意思,上聲下形,馬奔跑都是有方向的,會朝著一個目標(biāo)跑,所以就引申為了追求。 ![]() 后面提到的“凌虛之臺”和“閬風(fēng)之圃”是兩個典故,我們一一來說。 凌虛之臺凌虛之臺指的就是凌虛臺,北宋嘉祐八年鳳翔太守陳希亮在后圃筑臺,名為 “凌虛”,并請?zhí)K軾作文以記,當(dāng)時才26歲的蘇軾作《凌虛臺記》。文中蘇軾詳細(xì)記述了凌虛臺的修建過程,其中有一句很有畫面感,是這么說的: ![]() 使工鑿其前為方池,以其土筑臺,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臺之高,而以為山之踴躍奮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虛。” 意思是:派工匠在山前開鑿出一個方池,用挖出的土建造一個高臺。臺子修到高出屋檐才停。這之后有人到了臺上的,都恍恍忽忽不知道臺的高度,而以為是山突然活動起伏冒出來的。陳公說:這臺叫凌虛臺很合適。 此外蘇軾還做了一首同名的五言古詩??芍^把排場拉滿了,臺名為凌虛,凌駕于虛空之上,可見臺子是很高的,蘇軾在詩中說:“不如此臺上,舉杯邀青山”,感覺登上臺,就像和青山為鄰,空間感油然而生。 ![]() 閬風(fēng)之圃閬風(fēng)之圃,原為閬風(fēng)玄圃,這個出自《水經(jīng)注疏》,記載昆侖仙境分成了三層,最下層名"樊桐",中層稱"玄圃"或"閬風(fēng)",上層為"層城"太帝居所。 ![]() 下層的"樊桐",就是原始森林,古木參天,形成一個天然的屏障;中層的"玄圃"或"閬風(fēng)"是神仙的居所,奇花異草遍布;上層的"層城是太帝的居所。 從中很明顯能看出這閬風(fēng)玄圃是最像園林的形態(tài),后世就把閬風(fēng)玄圃代指仙境了。 ![]() 你看,不管是在凌虛臺上翱翔,還是在閬風(fēng)玄圃馳騁,都是一種離自己、離日常生活很遠(yuǎn)的體驗(yàn),園主認(rèn)為,這些才是“遠(yuǎn)”。那么什么是“近”呢,咱們接著往下看: 予也,蒲柳也、鶴也。一畝之宮,可以棲遲偃息,禽魚草木,皆吾陶情適性之具,又何遠(yuǎn)之足云? 而我,就如同蒲柳、鶴鳥一般(天性淡泊、不喜遠(yuǎn)游)。哪怕只有一畝見方的居所,也足夠我棲息停留、安閑休憩;園中的飛禽、游魚、草木,都是我陶冶情操、舒展心性的器物,又何必追求什么遠(yuǎn)方呢? ![]() 蒲柳 園主把自己比作蒲柳、鶴,“蒲柳” 即水楊,天性耐旱但質(zhì)地柔弱,古人常用 “蒲柳之姿” 形容人身體孱弱或性情淡泊,鶴雖然常與 “高遠(yuǎn)” 關(guān)聯(lián),但此處明顯側(cè)重于 “獨(dú)立棲息、不群聚” 的特性,強(qiáng)調(diào)自身喜愛獨(dú)自隱居的性格。 ![]() 一畝之宮,并不是指皇宮,而是古代對 “居所、房屋” 的統(tǒng)稱,這里是說,居所狹小,只要能容園主陶冶情操就夠了。 ![]() 最后一句,道出了“近園”之意: 自抱疴歸來,于注經(jīng)堂后買廢地六七畝經(jīng)營相度,歷五年于茲,近似乎園,故名曰“近園”。 意思是:自從我抱病辭官歸來,在注經(jīng)堂的后面買下六七畝廢棄土地,規(guī)劃營造、觀察丈量,到如今已經(jīng)過去五年了。已經(jīng)差不多有了園子的模樣,所以給它取名叫 “近園”。 ![]() 所以“近園”的“近”是有兩層含義的,既是說理生活很近,又是一種謙虛,差不多像一個園林的樣子,暗含主人低調(diào)謙遜的心境。 下面就簡單了,也就是把園中的主要景色羅列的一遍: 其中為堂,則“西野草堂”也,不過三楹,可以宴客。其南則見一亭,前疊石作假山,后作小臺,植牡丹數(shù)本。窗欞軒敞,表里相望。折而西,則竹深處,由此而進(jìn),題曰“藥欄乘興”。與左有“天香閣”,右有“安樂窩”。臨池有“得月軒”,綠水淪漣,游魚與波光上下,此予讀書、吟釣處也。又折而北,則“秋水亭”,回廊匝繞,又北則“鑒湖一曲”。迤邐而東,過“虛舟”,入“容膝居”。渡小橋,則“三梧亭”,亭下有“垂綸洞”,石磴參差,古木蓊郁,亦城市山林小憩之所也。西南則“四松軒”、“欲語閣”。留片地為菊圃,園中之木高柳、竦榆、冬青石,楠山之海榴、紫薇、翠柏,棗、柿、梨、栗,桃李、桐桂之本,高下數(shù)百株。其花則蛺蜨、杜鵑、長春芍藥,四時開落,約數(shù)十種。 我之前寫過近園的文章,就是按照上面的順序介紹近園的,這里我們就不啰嗦了,直接跳到文末。 介紹近園文章點(diǎn)這里:比蘇州園林更低調(diào)!常州近園的「近乎成園」妙在哪? ![]() 最后,做一個總結(jié): 雖不及東皋之別墅,鳴珂之盤澗,亦庶幾寄吾身于一壑之內(nèi),而吾意悠然矣。壬子秋倩,虞山王石谷為余寫圖,因自記如此。青巖時年五十有五。 我的這座近園雖然比不上東皋別墅、鳴珂盤澗那樣有名宏大,但也差不多能讓我把自身寄托在這一方山水溝壑之中,而我的心境也因此變得悠然自得。壬子年秋天,我請虞山的王石谷為我繪制了近園圖,于是自己寫下這篇記文來記錄近園。 (我)青巖此時年紀(jì)是五十五歲。 東皋之別墅,鳴珂之盤澗 這里并不是特指,就是一種對于古代名園的泛指,“東皋” 常指郊外田野,“別墅” 即古人的郊野別業(yè),王維的輞川別業(yè),司馬光的獨(dú)樂園都可以算是此前著名的別業(yè),“鳴珂” 原指古代官員身上玉佩碰撞的聲音,后常代指 “有地位者的居所”;“盤澗” 指曲折的山澗,暗指 “依山傍水、景致清幽的名園”。 ![]() 近園面積很小,只有6/7畝,說只能容身肯定是夸張了,但也絕非大園。園主其實(shí)并不求近園像名園那樣 “聞名、宏大”,只求它能成為自己 “寄身” 的小天地。 ![]() “壬子” 是古代干支紀(jì)年,此處 “壬子” 約為清康熙十一年,1672 年?!百弧?是 “請、托” 的意思,“虞山王石谷” 即清代著名畫家王翚。園主人請頂級畫家為近園繪圖,再自己作記這才成就了近園名滿江南的聲譽(yù)。 ![]() 最后一句的“青巖” 是楊兆魯?shù)奶?,他明確寫下自己的年齡,讓這篇記文更有一種 “人生半百、安享閑適” 的個人感慨,顯得真實(shí)而親切。 到此,《近園記》我們就拆解完畢了,雖然只是短短500多字,但卻融造園歷程、生活志趣與淡泊心境于一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