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問幾個問題: 你身邊是否存在高血壓患者? 你有沒有感覺到,高血壓對溫度非常敏感?一般來說,天冷的時候需要加藥,天熱的時候可以減藥? 你有沒有體會過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受寒經歷?渾身縮成一團,臉部手指甚至渾身肌肉都感覺僵硬,動作不利索,而這時若是能進入到溫暖的環境里,很快就感覺渾身都像是重新舒展開了?… 假如以上你自己經歷過,或是耳聞目睹過,那么接下來的內容,你應該能比較容易理解。 在過去很長的時間里,多次看到有人將“激素”的作用說成是“拔腎氣”,還將中醫藥里有升陽作用的藥物也說成是“拔腎氣”。也就是相當于是認為,升陽藥≈“激素”。 大家都記得的二十年前的那一場瘟疫里,有個別不幸的人因過用激素而出現了“股骨頭壞死”。再加上中醫里有“腎主骨”的概念,就更坐實了“激素拔腎氣”的“江湖口碑”。 盡管這樣一來,相當于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因為同時把咱中醫藥,也給一起拉下水了… 由于我以前困在“一線”思維里,也就看不出這有啥大問題。 直到抵達“兩線”,直到了解了激素的作用機制。 在我讀到去甲腎上腺激素的作用機制時,整個人是非常非常非常震驚的! 這哪里是什么升陽藥,明明是一場劇烈的外寒啊! 隨之同時我不由得為古人叫屈,倘若他們有知,看到如今的中醫學子們竟然將他們使用的陽藥視作是“拔腎氣”藥,等同于“激素”的作用,該會有怎樣的傷心與失望呢? 當然我更不能理解的是,為什么過去那么多年,呈現出來的都只有與真實相反的論調,而沒有符合真相的言論呢? 或許,有人寫過/倡導過真相,但人們可能更愿意向謬論趨之若鶩? 我實在不知道是為什么… … 在人體的肌肉神經脂肪等組織的細胞里,分布著“腎上腺素能受體”(以下簡稱“受體”),主要為α(α1、α2)和β(β1、β2、β3)兩大類。 總體來說,α類傾向于收縮/抑制的作用,β類傾向于舒張/擴張的作用。而去甲腎上腺激素(以下簡稱NE),能激活這些受體。 在血管平滑肌(以皮膚為主)、腎臟肝臟脾臟等組織里,α1受體密度較高,因此NE的作用以收縮反應占據主導;在支氣管平滑肌、骨骼肌血管、冠狀動脈等組織里,β2受體密度較高,因此NE的作用以舒張反應占據主導。 于是從理想上來說,在NE注入之后,一邊是處于內層的肌肉血管得到舒張,決定心肺功能的支氣管與冠狀動脈得到擴張,另一邊是處于外層以及非核心區域的臟器血管得到收縮,在緊急狀態下令血液集中供應心肺。 但之所以說這屬于“理想”情況,是因為當人體整個皮膚血管都收縮時,相當于一個“肉球”被由外向內的全方位擠壓。“肉球”被擠扁的時候,你要從內部核心區域試圖掙破擠壓,突破出來擴張出來,所承受的壓力會有多大?成功率又能有多少? 更重要的是,NE最主要的受體是α類,尤其對α1的親和力更高。所以,盡管在骨骼肌血管中β2密度較高,但骨骼肌整體仍表現為收縮。 因此,對于NE取得升壓效果的機制,某AI的回答是: “作用靶點于血管平滑肌【α受體(主要)】→通過某通路導致細胞內鈣離子濃度升高Ca2?↑→血管平滑肌收縮→外周血管阻力顯著增加→舒張壓和收縮壓均升高。” NE的效果確實立竿見影,因為肉球被全方位向里擠壓,內部壓力怎么可能不蹭蹭的暴升? 至于β類密度較高的支氣管與冠狀動脈,是否能得到足夠的供血,也取決于核心區域是否經得住外周向內擠壓的壓力,能否在夾縫中求得一絲生機。 因而,對于β1密度較高的心肌等是否真的能突破重圍,某AI的回答倒是挺誠實的: “當外周阻力增加后,心輸出量可能因“后負荷”升高而減少。” 后負荷,就是心臟射血出來時必須要克服的阻力。 綜上可見,NE是通過急速地收直接縮外周血管,連帶收縮骨骼肌肉血管,來實現內部壓力猛然增大的。 同時,盡管其本身有舒張部分組織的功效,但由于占比過小或壓力過大,因此整體皆傾向于收縮。 于是問題就來了。 內部壓力確實是因由外而內的收縮,而快速增大了,但同時,那些收縮的血管里就無法再有正常的血流量了,血管器官等組織會隨之面臨缺血。 至于為什么其中出現股骨頭壞死的比例最高,是由股骨頭的生理特點決定的。 首先,股骨頭內的小動脈無側支吻合,一旦血管收縮,極易造成缺血。 更要命的是,股骨頭內的血管以α?受體為主,幾乎檢測不到β2受體。因此,NE對股骨頭的效應就成了“單純收縮”! 由于以上兩點,當NE激活受體時,股骨頭便會予以反應,并在血管強烈收縮之下組織出現缺血。 血流量驟降會引起血漿滲透壓下降→于是骨髓腔內就會有組織液滲出形成局部水腫→水腫造成骨內空間被壓縮從而骨內壓升高→升高的骨內壓又會進一步壓迫血管… 以上就進入了“缺血~高壓”的惡性循環。 當缺血的時間或程度超過了極限值,股骨頭的壞死就徹底形成并難以逆轉了。 讀到這里,你有看到絲毫類似于“升陽藥”的影子么?! 呵呵,不僅不像升陽藥,反而與升陽藥剛好相反! 因為,收縮外周血管,在人類發展到使用化學藥品來實現之前,是只有“風寒外邪”才擁有的獨門武器! 人體受寒后,皮膚冷覺感受器會傳遞信號給體溫調節中樞,交感神經因此興奮起來,釋放去甲腎上腺素(NE),隨后就觸發了上文寫到過的NE作用機制: “作用靶點于血管平滑肌【α受體(主要)】→通過某通路導致細胞內鈣離子濃度升高Ca2?↑→血管平滑肌收縮→外周血管阻力顯著增加→舒張壓和收縮壓均升高。” 另外,手部顏色異常的“雷諾病”,也多是因為局部皮膚受寒,進而觸發了NE的作用機制。 本號長期以來一直呼吁我們盡量能突破“寒熱”二字,而將視線始終放在人體的氣機運作上。我以前主要是為了能不受到寒熱癥狀的干擾,快速地明辨氣機狀態,并正確地解決問題。 只是沒想到這會幫助到我,更準確更直擊本質的,領會到現代醫學藥物的作用機制。 因為當我讀到“收縮外周血管”時,第一反應就是“體表經絡被困遏”,也就順理成章地掛勾上了“外受寒邪”。為了驗證自己的理解是否準確,我又另外查詢了與外受寒邪相關的作用機制,發現竟然與NE的作用別無二致,NE≈外寒。 也就是說,NE所帶來的血壓升高,并不是“升陽”,并不是令不得升或不得外達的,得以升或外達,而是恰恰剛好完全相反! NE是通過困遏體表經絡乃至一身經絡,極度嚴重的抑遏衛氣線,來令陰火形成暴逆。 古人說:“大勝則大復”,是表示已經陷入了“復氣”的惡性循環中。 但NE卻偏偏利用“復氣”法則,通過“大勝”(衛氣線的極度受困)來制造“大復”(陰火線的極度暴逆)。 所以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說,這是一場盛大的“人造陰火”! 本質上是通過增加全身血管的阻力來增加核心的阻力,令“血壓”的數值急劇飆升。 但“核心”是否能如你所愿地突破重重壓力而成功突圍出來,誰都不好說。即便一時能突圍,在重壓之下不斷衰竭的戰斗力又能支撐多久呢?所以你常常會讀到那些,無論再怎么增加“升壓藥”,只見血壓呈現斷崖式的墜落,怎么也升不起來的案例記錄。 還有就是大家都熟知的股骨頭壞死,上文說了其形成的機制。不過,因全身血管收縮導致的缺血絕對不可能只有股骨頭。有些形成的問題是水面以上的,有些形成的問題是水面以下的。根據冰山原理,水面以下的問題一定遠遠多過于水面以上的。 當然,以上都只是這場“人造陰火”被大家熟知的一些負面問題。 由于其本質是對“衛氣線”的極度困遏,因而,所帶來的必然是N型“陰火”,而絕不僅僅只是血壓升高而已。 就比如說,α與β類受體在被NE激活的過程中,會同時分解大量的糖原與脂肪,而再這個分解過程中會釋放大量的熱量。 在全身血管尤其是外周血管都收縮的情況下,這些熱量可謂是毫無出路!用兩線的語言來說就是,衛氣不得外達,則陰火不得隨之外解。 內部因此積蓄的高熱,是不是又會反過來消耗血液,加重本就已經嚴重的缺氧問題?血液因高熱而變得黏稠,是不是又會淤滯于大大小小的血管中,形成血栓或引發DIC(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后者是不是又有可能因血液錯經妄行而爆發大出血? 好,咱們接下來可以再換一個角度。 本系列的上一期里我們介紹過,當組織缺血缺氧時,會觸發炎癥機制。而有的炎癥反應又會反過來加重組織缺血缺氧,兩者進入惡性循環… 更不用說上文中剛好還提到的另一個“陰火”產生機制: 因血管收縮,滲透壓會產生變化,隨之進入“缺血→水腫→高壓→缺血”的惡性循環。這里就還出現了水腫與局部高壓等“陰火”問題。 也就是說,即便刨除掉“血壓急速升高”這一主要的陰火,人體必然還會因陷入嚴重的衛稽狀態,而出現多米諾骨牌效應,隨之爆發多線/多組織/多層面/多類型的陰火問題。 于是,出現了炎癥,就上消炎藥;當這個消炎藥出現耐藥了,再更換另一個消炎藥;但很快又出現了另一種類型的感染,又得再換藥;又耐藥了,再換藥…接著又水腫了趕快上甘露醇;這時又發現血流出現淤滯了,得上肝素;突然又大出血了,趕快輸血上凝血,還得再次啟用NE來升壓,甚至要加大升壓藥的劑量了… 你大概也曾讀到那些“按下葫蘆又起了瓢”的臨床救治案例,不僅僅是手忙腳亂的問題,而是根本難以預料,而且全面爆發,一環扣N環。 即便只是要解決諸型陰火本身,就已經讓人疲于奔命了。但更為嚴峻的是,所有這些陰火,都會急速地消耗與阻礙人體正常的功能與運作,從而加速死亡… 所以我才會說,東西方醫學的智慧境界是有明顯高下之分的。 我們古人的目的在于,解除衛稽,解縛衛氣線之受困。 比如在因受寒而皮膚血管受困的情況下,將氣血調動到體表,來恢復血脈的正常通行。由于衛氣外達,陰火隨之外解,人體多會伴隨汗出而愈。 古人總是想法設法地解除衛稽,至少改善衛稽,以避免或減少陰火的出現。自始至終都致力于令衛氣線從因受困而變成的小圈,重新恢復成大圈。 為了這個終極的目的,古人靈活調用各種手段。 我之前寫下過要“靈活調整視角,靈活調用手段”,不知是否會有讀者誤解成“不擇手段”。 其實我之所以在介紹《道德經》里的“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時,同時提到儒家的“中庸”,是因為,孔子所說的“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其中的“隨心所欲”并不是我們一般人所說的肆意妄為。 而是,“隨道所欲”。 因為,只有當“心”=“道”的時候,隨心所欲才可能做到不逾矩,舉止言行皆符合事物的規律。既然,“隨心所欲”能不逾矩,說明心已合道,也說明這句話的境界已經與《道德經》的那句話齊平。 同理,古人為了診療所調動的所有手段,皆符合醫理/人體運作的規則,皆不出于醫道之外。無數方法論被靈活調用的前提,必然是都符合正確的世界觀。 而我學習了解現代醫學以來,感覺他們的“世界觀”非常模糊,也可能是我學識尚淺的關系,暫且就不多論了。 本系列的第二期里我就曾感慨過,在了解對方的過程中,其實會越來越感恩越來越欽佩越來越尊敬我們的古人,感佩于他們的智慧境界高不可及。 但,越是美好的事物,越需要強大的力量來守護! 這個力量不能僅僅只是來自外界的。 一者,外界的保護必然會隨時間而波動變化;二者,只有當事物本身越來越強大的時候,才能吸引來外界越來越多的保護與重視! 而這個事物自身的強大力量,是由每一個組成該事物的要素所共同形成的。 其中占比最大的,就是我們每一個“中醫人”。 我當然能理解,那些抨擊激素作用是在“拔腎氣”的人們,發心是非常積極的。希望能夠以此引起眾人對西藥副作用的重視,并借此提升中醫藥的地位。 但問題就在于,沒能真正掌握藥物發揮作用的機制,以及該機制對人體作用的本質。 這么一來,其后果就根本不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而是:殺敵為零,自損八萬! 因為人家根本就不是什么升陽藥,而是外寒藥,壓根沒能切中要害;而且同時,還把咱們眾多的中醫藥都給拉下水了,一起躺進渾水里。 明明是針對外寒解決外寒的升陽藥,卻搞得被等同于起到外寒作用的激素。 你說仲景東垣等一眾古人的棺材板是不是都要壓不住了呀~?! 你們是怎么繼承的?!啊~~~?! 我在刷一些社交媒體平臺帖子時會留意到,有中醫愛好者呼吁避免冰冷飲食,理由是“寒”。 但若說受到外寒,一般民眾還好理解,而將冰冷飲食入胃,也說成是寒,除了多少了解中醫的人以外,基本上都會很難認同。 我常看到這些言論底下總有人駁斥,說冰冷飲食是引起了動脈痙攣或胃痙攣,才會出現樓主所說的某某癥狀… 被駁斥的結果就是,一斥一個不做聲。 但你若是掌握了氣機,并且從現代的角度進行轉譯,理解了冰冷飲食的作用,也就能夠再次回復對方: 你說的痙攣,就是我說的寒! 接著還可以補充一句: 你之所以認為這不是寒,而是痙攣,是因為你并未能了解到引起痙攣的病理機制! 什么機制呢? 當冰冷飲食進入胃部后,胃黏膜下的血管會迅速收縮,導致局部血流減少,胃壁因缺血缺氧而引發平滑肌異常收縮,形成胃痙攣; 當冰冷飲食進入胃部后,冷刺激通過神經反射導致冠狀動脈急劇收縮,嚴重則因心肌缺血而釀成心梗。 與外寒,與NE,相同的是,飲食冰冷會令血管平滑肌收縮,進而造成重要的組織缺血。 當然,最后你還可以云淡風輕地說一句: 其實我們倆的說法基本是一致的,只不過你說的是癥狀結果,而我說的是作用機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