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問題,就像問一個嘗過烈酒的人,為什么不愛再喝白開水。 你說白開水不好嗎?當然不是,它健康、解渴、便宜。但問題在于,烈酒帶來的那種燒喉嚨、沖血管、灼燒靈魂的感覺,你喝過一次,就很難再滿足于白開水的平淡。創業也是一樣。 那框架看似給了你安全感,其實是一種無形的牢籠。公司給你發工資,分配任務,劃定職責,就像一個牧場,把羊圈在草地里。羊可以在草地上自由跑動,草也總是夠吃的,但羊心里很清楚——自己是被放養的。 可創業不同。 創業是你自己買了一塊荒地,拿著一把鐵鍬,自己決定種什么、怎么種、什么時候收。沒有老板給你任務,沒有人替你兜底,賺不到錢你就餓肚子。但一旦你種出來了,收成就是你的。 那種“生死都歸我自己決定”的自由和殘酷,打工人是體會不到的。 所以很多創業過的人,再讓他回公司坐班,就像讓一個開過賽車的人回去騎自行車。他不是看不起自行車,他是已經習慣了速度和危險。 經濟學里有個概念叫“沉沒成本”。 創業的人,每天要自己思考現金流、融資、客戶關系、產品迭代。哪怕是最小的創業,也要在腦子里不斷做博弈:我今天要不要給供應商多壓一點價?我該不該給客戶加一層服務?我招的這個人,是能幫我賺錢還是要拖垮我的現金流? 這些思考本質上都是 “玩家思維”。 你自己就是莊家,你既要下注,也要控盤。等你習慣了用莊家的角度看問題,再回去做一個“下注的打工仔”,你會覺得整個人都縮手縮腳。 打工人只需要完成一份工作,老板給你錢。但創業者是盯著整個系統的,你要盯政策,盯同行,盯客戶,盯上下游。很多創業者說自己睡不著,不是因為身體不好,而是因為大腦已經被拉進了一個 高維度的棋局。你天天在博弈論里思考,怎么可能再安心回去打卡上下班? 心理學上有個“控制幻覺”的概念。 人類會高估自己對局面的掌控力。但創業的殘酷在于,你每天都要和現實碰撞,很多時候你會發現自己根本沒那么大能耐。一個政策、一場疫情、一條供應鏈斷裂,就能把你半年努力清零。 可偏偏,正是這種“生死自己掌控”的錯覺,帶來了一種強烈的滿足感。 你在公司里做項目,成功了是老板的功勞,失敗了是你背鍋。可在創業里,你哪怕只賺了一點點錢,那也是你用腦子、用心、用命換來的。這種滿足感,是工資單上一個數字無法替代的。 所以創業者很難回公司,不是因為公司不好,而是因為公司再大,也給不了這種“自己決定自己命運”的錯覺。 看網上有個銀行高管,年薪百萬。后來他辭職出來開餐飲,剛開始賠得一塌糊涂,整整三年才勉強養活自己。有人問他后悔不,他說:我回不去了。 為什么?他說,以前在銀行,客戶一打電話,他得立刻過去,人家臉色不好,他得陪笑。雖然有體面的頭銜,但心里清楚,自己不過是個大機器上的一個螺絲釘。 可創業不一樣,哪怕我今天只賣出去十碗面,那也是我自己的十碗面。賺少了焦慮,賺多了興奮,但都是自己的。 這就像你以前租房子,房東再好,那也不是你的房子。等你自己買了房,哪怕房貸壓得喘不過氣來,你也不愿再去租別人的。 再說個更扎心的經濟學邏輯。打工是賣時間,創業是賣結果。 打工人把時間切割成小時,賣給老板,換固定工資。創業者則是拿結果說話,結果好,回報成倍;結果不好,血本無歸。這種機制決定了創業的風險和收益是對稱的,而打工的風險和收益是鈍化的。 人一旦嘗過高風險高收益的游戲,再讓他回去玩低風險低收益的游戲,他就會覺得無聊。哪怕他知道高風險會讓他熬夜掉頭發,還是忍不住要繼續玩。 這就是創業的毒性。 有人說,那是不是創業失敗的人,就容易回去打工?其實恰恰相反。很多創業失敗的人,比成功的人更難回去。因為他們在創業過程中已經被徹底改造過了,他們的眼睛已經被打開了。 一個創業失敗過的人,再進公司坐班,他看什么都透:他知道公司每個項目背后的利潤率,他知道老板在暗中算計,他知道哪些部門是成本中心,哪些是利潤中心。 他甚至能推算出自己這份工資到底在整個財務報表里占多少比例。 你讓一個看透局的人再安心演戲,太難了。 這就像一個人看過魔術的幕后,再讓他坐在觀眾席上驚呼“哇,好神奇”,根本不可能。 所以說,創業過的人為什么很難回去?因為創業改變的不是職業,而是思維方式。 打工是線性思維,你做一件事,得到一個結果。 創業是系統思維,你做一件事,要考慮十個連鎖反應。你習慣了系統思維,再讓你去做線性的執行任務,你會覺得自己像個傻子。 更殘酷的是,創業者習慣了博弈。和客戶博弈,和競爭對手博弈,和供應商博弈,和時間博弈,甚至和自己博弈。一個習慣了博弈的人,再讓他回公司“聽話照做”,那幾乎等于自廢武功。 歷史上很多文人武將都有類似的困境。你讓一個在沙場上馳騁過的人,再回家種田,可能嗎?岳飛若不是被害,他會安安心心種地嗎? 你讓一個建立過帝國的人,再去當臣子,可能嗎?劉邦再怎么流氓,他做過皇帝之后還能回去放牛? 這不是身份問題,而是心境問題。創業者心境一旦被撕開,就再也回不去了。 有人會問,那是不是意味著創業是一條不歸路? 沒錯,創業就是不歸路。 但恰恰是因為不歸路,它才讓人上癮。因為人一旦知道自己不可能退路,他就只能向前。這種孤注一擲的刺激感,是坐班族永遠體會不到的。 所以很多創業者嘴上喊著想回去打工,其實心里清楚:自己哪怕去打工,也是把公司當副業,心里早就默認自己要繼續找機會。 創業是一種精神毒品,一旦嘗過,你的人生底色就變了。 而對沒創業過的人來說,也不要輕易羨慕。創業不是天堂,它是地獄。只是有些人在地獄里,反而覺得比天堂更真實。 就像古代法家說的:人性只有在最極端的壓力下,才能逼出潛能。創業就是這種極端。它既是煉獄,也是修羅場。成功的人學會了“操盤人生”,失敗的人至少也練就了一雙“看透世界的眼睛”。 這就是為什么,創業過的人,很難再回到公司坐班。 我寫到這里,不勸人創業,也不勸人打工。每個人有自己的局。 但如果你真的創業過,哪怕只是一年,你就會懂:人生有些門,一旦推開,就再也關不上了。 更多鏈接:你覺得中國孩子最缺的是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