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到了不同的年齡,對人生的感悟不同,五十歲是個分水嶺。 因為之前的人生是不斷的經歷,之后開始慢下來直到靜止,所以,你就會反思過去,思考人生,理解人性,三觀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 我就是活到55歲才漸漸發現,所有的關系走到最后,都不過是相識一場,大家都是彼此生命中的過客,只是停留時間長短罷了。 55歲,我看透世間人情冷暖 上學的時候,并沒有覺得朋友是“奢侈品”,學校上千名學生,即使不同班; 也能成為朋友,考上大學,朋友就遍布天南海北,上班與幾個同事處的也很好。 直到經歷了職場勾心斗角,又被婚姻捆住手腳,還遭遇金錢的窘迫熬煎,才明白沒有一個真心朋友; 這才知道,再好的感情,抵擋不住時間的考驗,更扛不住金錢、物質的考驗。 ![]() 不止是友情,愛情、婚姻亦是如此,我有兩段戀愛經歷,第一段是與年少的初戀,她確實驚艷了我的青春,以至于有了孩子,我心中都有遺憾。 第二段是與枕邊的妻子,我追的她,熱戀也是轟轟烈烈,結了婚就一地雞毛蒜皮; 尤其過了三十歲,柴米油鹽就吵個不停,夫妻生活幾乎是沒有了,下班寧可在小區坐著也不愛回家; 也早就分床睡了,勉強熬過七年之癢,卻也躲不過中年夫妻的痛。 親情也未能“幸免”,父母年齡大了,身體小毛病越來越多,我有些身心俱疲,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從前覺得夸大其詞; 現在只覺得太真實,其他親戚更是勢利眼,你好的時候,回老家是噓寒問暖,你不好的時候,便是冷言冷語。 友情、婚姻、親情的巨大變化,曾讓我一度崩潰,不知自己錯在哪里,為何人性如此薄涼?我的人生怎么處處是遺憾? 55歲的時候,我恍然大悟,人世間的人情冷暖,就如春天暖風吹,秋天小雨寒,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罷了。 所有關系走到最后,都不過是相識一場 五十歲知天命,我已經55歲了,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已經有了深刻的認識; 就如村上春樹所說:
我們要不停地與人告別,縱使有再多不舍,也要說再見。 其實,到了我這個年紀,不知忘記了多少人,有人與我是一面之緣,也有人陪伴了我幾年; 不是我刻意忘記,而是時間的車輪碾過大腦,帶走了許多記憶,甚至說,我記住的人,他可能都不記得我是誰。 哪怕是最親密的伴侶,我們都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你想聊聊人生,她和你說生活,話不投機半句多; 而且,年齡大了,生理需求也沒剩多少了,兩個人的關系,全靠“父親”、“母親”身份,以及多年相處積攢的情分維系。 父母年齡更大了,離開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可能同樣55歲的年紀,有的人就沒有雙親了; 子女也長大了,有工作、家庭、生活,更不會時刻陪自己。 所有關系走到最后,都不過是相識一場,只是相識的時間長短罷了,生老病死、人來人去都是正常的事情。 老年生活多半是獨處,一人一壺茶一呆一整天,也沒什么不好,放下曾經放不下的遺憾; 看淡曾經看重的各種關系,余生一人安好,自己愉快,他人也輕松。 人生如逆旅,你我皆是過客 基于統計學和概率論的估算,據說人的一生大概會遇到2920萬人。 ![]() 鄧巴150人定律卻指出,人類受智力、認知限制,社交人數上限為150人,深度交往的人數僅為20人左右; 若再受其他方面影響,人數或許變為個位數,甚至一個都沒有。 這組數據告訴我們,人生幾十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一陣風就能吹沒,不必傷懷,也無需挽留,若他因一點小事或者金錢離開你; 那樣的人離開的越早越好,而因各種意外而離開,你再怎么努力也找不回,何必浪費時間和精力? 離開是人生的常態,尤其是過了55歲,你會離人群越來越遠,若說誰能一直陪伴你; 永遠不離不棄,無論貧窮、疾病,那只有你自己,所以,你要學會自洽,與自己成為好朋友,好好愛自己。 ![]()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希望55歲以后的你,也能夠從容淡定面對人與人的關系,保持良好的心態度過余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