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二年暮春,十七歲的朱彝尊以贅婿之姿踏入歸安馮家時,竹簾后總晃著個扎雙丫髻的小身影。 那是妻妹馮壽常,年方十歲,攥著狼毫墨錠踉蹌跟在他身后,看他在梧桐影里抄錄《詩經》,便用乳牙咬開胭脂盒,把花瓣研成汁往宣紙上點染。 他教她寫 “壽” 字,筆尖掠過她掌心時,總見她睫毛顫得像振翅的蝶。 硯池里的月光漫過經年,當初的垂髫稚子已出落得纖眉如畫。 她會偷藏他晾曬的詞稿,在背面描他筆下的寒山;會在他苦讀時,把糖漬青梅塞進他墨痕未干的書卷。 可光陰偏是薄情客,康熙二年,十九歲的壽常著一身嫁衣遠嫁時,他站在垂花門外,看轎簾掩去她鬢邊那支他送的玉簪,袖中還藏著未寫完的《長相思》。 垂楊蘸水的仲春,他重游舊院。紫藤架下的石案仍在,硯臺里凝著當年未洗的墨痕,青石板上的屐痕早被春風磨平。當柳絮撲滿衣襟時,他寫下這首《憶少年》。 ![]() 《憶少年》 朱彝尊〔清代〕 飛花時節,垂楊巷陌,東風庭院。 重簾尚如昔,但窺簾人遠。 葉底歌鶯梁上燕,一聲聲伴人幽怨。 相思了無益,悔當初相見。 這首詞的大意是: 又到了落花紛飛的時節,就在垂楊掩映的街巷,東風吹拂著庭院。重重的簾幕一如往昔,但簾中窺望的人離我已遠。 濃葉間仍聽見黃鶯婉轉歌唱,梁上依舊有燕語呢喃,一聲聲都有我的幽怨。相思全都徒然無益,后悔當初與之相見。 這首《憶少年》,即是為妻妹馮壽常而作的。全詞寫他舊地重游、愛而不見的相思之苦。 ![]() 首句以“飛花時節”開篇,點明暮春之景,飛花飄零,暗示時光流逝、美好易逝。 接著“垂楊巷陌”描繪出垂柳依依的小巷,營造出一種幽靜而略帶惆悵的氛圍。 “東風庭院”則進一步點明地點,東風送暖,卻也帶著一絲凄涼,因為這庭院已非昔日之景。 ?“重簾”?兩句轉而寫室內情景,重重的簾幕依舊如往昔那般靜默,但曾經透過簾幕窺視的人卻已遠去。 “重簾”象征著阻隔與距離,“窺簾人遠”則直接表達了詞人對遠方之人的思念與無奈,情感由外及內,逐漸深化。 “葉底”兩句通過自然界的聲響來反襯人物的內心世界。黃鶯在葉底歡歌,燕子在梁間呢喃,這些生機勃勃的聲音,在詞人聽來卻成了伴他幽怨的背景音樂。 這里運用了反襯手法,以樂景寫哀情,更加凸顯了詞人的孤獨與哀愁。 結尾兩句直白如話,卻?情感深沉?,悔意中飽含對往昔的珍視與現實的絕望。 一個“悔”字,傳寫出的,正是“雖九死其猶未悔”的真摯感情。也是在其受盡感情煎熬之后的一種自我解脫的方法,骨子里正反映了他的沉痛。 全詞多用白描寫手法寫景,這些景語又都寄托著作者的無限深情,以春天的美好景物引起詞人對往昔歡樂相聚的回憶,反襯如今孤寂相思的凄楚。 【聲明】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立即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