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3) 普通家庭給孩子最好的托舉 這是一個很普通但也原本很幸福的普通家庭。夫妻工資不算高但收入穩定,膝下一雙兒女,一個參加了今年的高考,一個參加了中考。然而,就在他們激動地炫耀女兒的985錄取通知書的時候,他們的心里也在為兒子暑假后有沒有學上而發愁。盡管他們給了兒子比女兒更多的關心和疼愛,但是兒子和女兒的發展卻走上了大相徑庭的兩個方向。 為什么會這樣呢?我想,最根本的原因可能正是他們給了兩個孩子不同內容的愛,才造成了不同方式的托舉。 當然,我能感受到他們夫妻為人父母的那份發自內心的沉甸甸的愛與責任感。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他們仍在思考如何為孩子創造更好的成長條件,這份心意本身就為孩子提供了最溫暖的庇護。然而,真正的托舉不在于能給孩子多高的起點,而在于你始終愿意蹲下來,用愛為他們鋪平腳下的路。實際上,一個普通家庭的力量恰恰在于那些無需花費金錢的投入——時間、耐心、理解與無條件的愛。這些才是孩子內心最需要的成長養分。養分有了偏差,成長也就有了偏差,就像他們的一雙兒女,給他們的托舉不一樣,其結局也就不一樣。 普通家庭無法提供巨額的財富、頂級的資源或廣闊的人脈,但完全可以給孩子提供最有價值的成長基石。這些“托舉”往往不昂貴,卻影響深遠: 首先,要把家變成安全區。每天孩子回家,別光問成績,你要先問問孩子今天開心嗎?夫妻吵架,也別當著孩子的面,兩口子有矛盾躲到屋里去解決。孩子心里踏實了,才有勁兒往外闖。也就是說,要讓孩子深信:無論成績好壞、成功與否,自己都是被愛、被接納的。這是孩子心理健康、自信和探索世界的基石。在孩子犯錯或失敗時,先給予情感支持再談教育。從而給他們提供一個情緒穩定、沖突較少的家庭環境。讓孩子知道家是永遠的避風港。 其次,要建立積極健康的親子關系。比如,下班回到家,就手機就扔在抽屜里。陪孩子聊半個小時的天,也許比上兩三個輔導班都管用。周末,帶孩子出去瘋一瘋,孩子可能會記一輩子。也就是說,高質量的陪伴,不是僅僅在身邊,而是要全心全意的投入。放下手機,認真傾聽孩子的分享(哪怕很幼稚),參與他們的游戲和興趣。每天或每周固定有專屬的親子時間。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鼓勵他們表達,即使不同意也耐心聽完。用平等、尊重的態度交流,避免羞辱、貶低或過度控制。 第三,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與品格。比如從小就教孩子做家務。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自己的書包自己整理,只有會照顧自己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最快的適應。也就是說,要鼓勵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讓他們養成生活自理能力和解決問題的信心。要允許孩子體驗適當的挫折,不過度保護。要幫助他們建立清晰、合理、一致的規則,并溫和而堅定地執行。 第四,要善于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與終身學習能力。比如,在一個家庭中,書架比電視墻重要。客廳擺滿書,晚飯后全家看半小時書,孩子可能記不住公式,但養成的專注力一輩子都享用不盡。也就是說,要切實重視言傳身教與影響的力量。要認真對待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為什么”,即使不知道答案,也可以一起探索。對孩子的努力、進步和嘗試要多給予肯定,而不是僅僅盯著分數和名次。讓孩子能體會學習本身的樂趣和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第五,要尊重孩子的愛好與適度期望。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發現并欣賞孩子的興趣、天賦和特質,而不是強求他們走某一條“成功”的路徑或完成父母未竟的夢想。也就是說,要設定符合孩子年齡、能力和興趣的期望。過高的期望會帶來巨大壓力,損害親子關系和孩子的自信。 第六,要努力營造溫暖、積極、有韌性的家庭氛圍。家庭經濟條件不好不妨直接告訴孩子。買不起耐克,就說咱要把錢花在刀刃上。別打腫臉充胖子,讓孩子明白,“想要”和“能要”是有區別的,比裝有錢人更實在。也就是說,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榜樣,是要有積極樂觀的態度。當家庭遇到困難時,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坦誠溝通,一家人共同面對,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力量和溫暖。這本身就是一堂寶貴的人生課。 總之,普通家庭能給孩子最好的托舉是:一個充滿愛、安全感和接納的港灣;一個父母以身作則、重視品格的成長環境;一份培養良好習慣、獨立能力和抗挫力的引導;一顆被呵護的好奇心和點燃的求知欲;一種被看見、被尊重、被適度期望的個體認同感;一股面對生活起伏時,來自家庭的溫暖與韌性。 這些“軟實力”是孩子一生受用的財富,遠比物質條件更能決定他們未來的幸福感和成就。普通家庭的父母,不必焦慮于無法提供頂尖的物質條件,你們能給予的愛、陪伴、引導和價值觀,恰恰是孩子生命中最堅實、最溫暖的“托舉”。 真正的托舉不是把孩子推上你設定的高度,而是讓他們在愛的土壤里,自己長成挺拔的樣子。當孩子回頭時,發現你一直在那里,不是作為墊腳石,而是作為照亮前路的燈塔,這就是最實在、最深沉有力的托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