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炎夏日,何以解暑?廣東人說:“廣式的涼粉糕唄!”客家人說:“當然是仙人!”福建、臺灣人說:“還是燒仙草好!”其實,制作這幾種消暑美食用的都是同一種食材——涼粉草。 “什么,果凍狀的涼粉居然是草做的?不是什么'邪修’吧?”“仙草?真的是草不是靈芝嗎?”好奇的你,一定想知道答案吧。那就快來和我一起,我們從認識涼粉草開始,最后以一盞清涼爽口的涼粉(文藝范的你當然可以叫它“仙草凍”)入喉,有趣的知識增加了,消暑的小食落肚了,怎么不算是夏日樂事一件呢! ![]() ![]() ![]() ![]() 涼粉草,唇形科、逐風草屬一年生草本植物,也稱“仙草”“仙人凍”“仙人草”“尖萼魚黃草”等,多生于水溝邊及干沙地草叢中,主要分布于我國的臺灣、浙江、江西、廣東、廣西西部。 涼粉草沒開花時常被誤認為是薄荷(不過它們本來也是遠房親戚嘛),它的莖下部伏地,上部直立,葉片呈卵形或卵狀長圓形,先端稍鈍,基部漸收縮成柄,邊緣有小鋸齒,兩面均有疏長毛;著生于花序上部的葉較小,呈苞片狀,卵形至倒三角形,較花短,基部常帶淡紫色,結果時會脫落。 ![]() 若有幸見到開花的涼粉草,便能一眼認出它的唇形科特征:總狀花序柔弱,花小而輪生,萼片小而呈鐘狀,二唇形,上唇3裂、下唇全緣,結果時或筒狀,下彎,有縱脈及橫皺紋;花冠淡紅色,上唇闊,全緣或齒裂,下唇長橢圓形,凹陷;雄蕊4枚,花絲突出;雌蕊1枚,花柱2裂;花盤一邊膨大。 涼粉草的食用歷史可追溯至清代。清代醫學家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仙人凍,一名涼粉草,出廣中。莖葉秀麗,香猶藿檀,以汁和米粉食之止饑。山人種之連畝,當暑售之。” 廣式涼粉糕 相傳它是清朝咸豐年間名叫“大只威”的人發明的?!按笾煌痹趶V州西關開涼茶鋪,常賣一種叫涼粉草的藥,并教人用涼粉草煲粉葛,醫治咽干咽痛、暑天煩渴。后因為小孩都不太喜歡喝藥,于是他就用涼粉草與葛粉調煮,再冷凍成糕,拌上糖膠食用,取名“涼粉糕”。果然,推出之后小孩都十分喜歡吃。這一做法兼顧藥效與美味,很快在廣州流傳開去,無論涼茶鋪還是甜品店都開始制售這種涼粉糕。 如今的廣式涼粉糕做法未有明顯變化,只是佐料更加豐富,不用糖膠了,而是改用煉奶或蜜糖、椰子汁拌食,還可根據個人喜好加點配料,比如提子等。 客家仙人粄 在客家方言中,“粄”即“糕”,因涼粉草又稱“仙人草”,故用其做的甜品便稱“仙人粄”。關于“仙人草”這個名字的由來有個傳說,大概說的是:很久以前,由于交通不便,人們出入均靠雙腿,天熱時趕路容易中暑。有位神醫將一種具有特殊香味的草類植物,施于路人,人們食用后感到神清氣爽,身體很快復原。人們認為這種具有神效的草是仙人所賜,因此將之命名為“仙草”,或者叫“仙人草”。 燒仙草 燒仙草是福建西南地區的傳統特色飲品,因用仙草(涼粉草)直接燒煮而得名。燒仙草除了流行于我國的福建、臺灣地區之外,還風靡于日本和東南亞地區。燒仙草除了夏天可吃,冬天也不失為一種美食,在冬天,熱騰騰的燒仙草暖心暖胃,食用時可搭配去皮花生、細粉圓、花豆、綠豆、紅豆等小料,加糖攪拌即可。 目前大陸流行的燒仙草飲品的做法大都來自臺灣,正宗的臺灣燒仙草,是以仙草干慢火熬煮,再加上專用的食用淀粉,不含任何添加劑,清涼去火,老少皆宜。 ![]() ![]() ![]() 你會很奇怪,草本植物那么多,為什么偏偏涼粉草能做出果凍狀的涼粉呢?原來,涼粉草的細胞壁里含有豐富的可溶性多糖類物質,溶于水后可以凝固成膠狀,也就是仙草膠。涼粉草曬干后做成的涼粉是棕黑色的,而新鮮的涼粉草做成的涼粉是綠色的。 ![]() 涼粉是怎么做的?在家如何自制?筆者與您分享2種簡單做法。 新鮮涼粉草版 原料: 水2000毫升,涼粉草250克,粘米粉50克,生粉20克,食用堿2克。
1、涼粉草洗凈,放入鍋中,加1000毫升水煮沸后加入食用堿,煮軟后撈起(水別倒); 2、涼粉草放入攪拌機中,加入1000毫升水攪碎,與煮草的水混合后過濾去渣,濾液放涼; 3、粘米粉和生粉用水溶解,倒入濾液中,攪勻; 4、開火,熬煮攪拌好的涼粉草水,煮的過程中不停攪拌,避免粘鍋;煮好后倒入盆中,晾涼即成。 ![]() 這是新鮮涼粉草做出來的涼粉。 顏色是綠色的,帶著滿滿的青草味道。 涼粉粉版
1、涼粉粉中放入適量涼水,攪勻(避免結塊),加八九碗水稀釋; 2、倒入鍋中邊煮邊攪,煮熟后關火,冷卻后切成小塊; 3、根據個人口味加入白糖、蜜糖、椰子汁或煉奶等即可食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