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瓶是傳統名瓷,梅瓶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 、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后被稱為梅瓶。梅瓶也稱經瓶,最早出現于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并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近代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一書中詳細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稱由來:梅瓶口細而頸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抵于足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關于梅瓶的用途,磁州窯白地黑花梅瓶器腹有“清沽美酒”與“醉鄉酒海”的詩句。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愛不釋手的觀賞品。因此,這類器多制作精美,不但考慮到貯酒容量,還要注意造型優美。在歷史上,梅瓶各大窯系都有,其造型的優美程度可以說天下第一,所以梅瓶的造型可以算是中國瓷器的第一造型。“梅瓶”這種器形得名比較晚,它在歷史上還有一個名字,叫“經瓶”。這跟宋代皇家的講筵制度有關。當時“講經”也叫“講筵”。講完之后,皇帝要招待大家吃喝,當時的酒,就是裝在這樣的瓶子里,所以它又叫”經瓶“——馬未都《醉文明》。近代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一書中詳細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稱由來:“梅瓶口細而頸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抵于足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關于梅瓶的用途,磁州窯系有一對為白地黑花梅瓶,瓶身一書“清沽美酒”,一書“醉鄉酒海”,作盛酒的用具是明白無疑的。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愛不釋手的觀賞品。因此,這類器多制作精美,不但考慮到貯酒容量,還要注意造型優美。關于梅瓶的用途,從文獻記載、傳世實物和古代繪畫均可知,梅瓶從它產生時起,最初應為實用器,大多用于盛酒或其他液體物質。它的這種功用一直沿續到元明時期。梅瓶作為酒具的用途,在許多梅瓶的銘文中有所反映。如上海博物館藏有兩件件宋代磁州窯梅瓶白地黑花梅瓶,一件腹部開光書寫“清沽美酒”,另一件腹部書寫“醉鄉酒海”。2015年3月,西安首次發現金代墓葬,墓主人是當時陜西東路轉運使兼六部尚書,是金代陜西地方最高行政長官。隨葬品中有個梅瓶,出土時瓶口還是封著的,裝有清澈的液體。梅瓶是古代盛酒器具,專家推測梅瓶里裝的是當時的酒,因器物密閉性較好,此酒得以保存八百余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