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嗽散出自清代程鐘齡先生所著《醫學心悟》,是為大家所熟知的一個方劑。本文作者將本方運用于常見咳嗽的治療。對于辨得了證,想不起用啥方的朋友來講,不妨看看作者的用法,掌握了以后運用于臨床,說不定也可以做到“一招鮮,吃遍天”! “止嗽散”是清代程鐘齡先生所著《醫學心悟》一書中治療咳嗽證的一個方劑,其藥物的組成是:紫菀三錢,百部三錢,桔梗三錢,白前三錢,橘紅二錢,甘草二錢,荊芥錢半,水煎服,也可以研為散劑,每服三錢,開水送下,飯后服。 紫菀與百部性溫潤相同,而味苦亦相同,但紫菀有辛味,百部有甘味之不同,都入肺經,皆可理肺止咳,既有辛甘開發為陽,又有甘苦肅降為陰的作用。其性微溫而不熱,潤而不寒,對于新久咳嗽都能使用。白前與桔梗性平相同,都有辛味,但白前有甘味,桔梗有苦味之不同,都入肺經。桔梗能升提肺氣排膿而利膈;白前能下氣開壅而止嗽,同有辛甘上升,甘苦下降的作用,不論屬寒屬熱均能應用。總之這四味藥具有上升下降,有出有入的雙重功能。故能調整氣機出入升降的失常。 另外,佐以橘紅祛痰化濕,荊芥散風解表,通竅利咽。甘草緩急止嗽,并能調胃,若與桔梗配合名“甘桔湯”,再配以荊芥為“荊芥湯”,同有利咽喉而止痛的功用。 以上七味藥的組成具有溫而不燥,潤而不膩,苦不過寒,辛不過熱,既有辛甘為開,又可甘苦而降,故適用于肺之宣化肅降,更能加強氣機出入升降的功能。 當病人初診時主訴為咳嗽,首先問其發病日期,因為日期的多少對于病情的演變關系很大,繼問其既往證是否有咳喘宿恙,圍繞其主訴重點詢問其自覺癥狀,同時對于天氣之陰晴,氣候的寒暖,與咳嗽也有關系。止嗽散是治療由于外感風寒而引起咳嗽所適應的一個方劑。 01.風寒咳嗽 主證:咳嗽,痰色白而稀,兼有鼻塞流涕,惡寒發熱,或頭痛無汗,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浮弦。 證候分析:咳嗽是肺經受邪氣刺激而引起的一種癥狀。由于風寒犯肺,肺氣不溫,故痰白而稀。肺開竅于鼻,竅不通故鼻塞而流清涕。肺主皮毛,主一身之表,外感風寒,腠理被束,衛外之陽被遏,故惡寒發熱,或頭痛無汗。舌質淡紅,苔薄白,邪氣在表而無里癥。脈象浮為在表;弦乃正氣與邪抗爭,故出現弦而緊張狀態。證屬風寒犯肺,邪束肌表,肺氣不宣。 治法:疏風散寒,宣肺止嗽。 方藥:止嗽散加味。紫菀三錢,百部三錢,白前三錢,桔梗三錢,橘紅二錢,甘草二錢,荊芥錢半,防風二錢,蘇葉二錢,生姜一錢,姜夏三錢,茯苓三錢,水煎服。此由于外有風寒表證,故加防風、蘇葉,配合荊芥以發表。加生姜、姜夏、茯苓以溫肺燥濕化痰。 02.咳嗽未愈 主證:咳嗽不已,咯痰不爽,痰白而粘,喉中發癢。已無惡寒發熱、頭痛無汗等癥。舌質淡紅,苔白略厚,脈弦而略有滑象。 證候分析:外感已除,留有咳嗽余恙,痰白而粘,咯而不爽,肺系余邪未解,將有化熱之機,脈已不浮,但兼有滑象,證屬痰壅肺系。 治法:宣肺肅降,開痰止嗽。 方藥:止嗽散加減。以止嗽散原方將荊芥減為五分,加炒杏仁三錢,川貝母粉二錢沖服。這因為表邪已除,故將荊芥減量,但只有肺系余邪未凈,少留荊芥以搜肺系余邪。痰粘咯而不爽,故加杏仁肅降肺氣。加貝母以潤肺,使其咯痰易出,并防其化熱爍肺。 03.濕熱咳嗽 主證:痰量較多,色黃白相間,并連粘不清,苔黃而膩,口干不欲飲水,脈滑而略數。 證候分析:素有濕熱內蘊,以感外邪,最易轉為肺經濕熱,故痰色黃白粘膩不清,苔黃而膩,口干不欲飲水,脈滑而略數,證屬濕熱蘊肺。 治法:利濕清熱止嗽。 方藥:止嗽散加減。按原方荊芥減為五分,加前胡三錢,白蔻二錢,苡仁五錢,節菖蒲三錢,炒杏仁三錢,滑石三錢。這里加菖蒲、白蔻以化濕濁;加前胡清濕熱而止咳;加滑石、苡仁清熱利濕;加杏仁肅降肺氣。 04.肺火咳嗽 主證:咳嗽氣促,咯痰不爽,痰黃而稠,胸脅悶痛,口干思飲,舌質稍紅,苔黃燥,脈弦滑而數。 證候分析:咳久不愈,肺失肅降,肺氣膹郁而化火,故痰黃而稠。氣機不利,故胸肋悶痛。口干思飲,苔黃燥,脈弦滑而數乃肺經郁火之證。 治法:清肺火而止嗽。 方藥:止嗽散加減。按原方減去荊芥,加桑白皮三錢,地骨皮三錢,黃芩二錢,炙杷葉四錢,炒杏仁三錢,全瓜蔞四錢,炒枳殼三錢。因為肺已化熱,故去荊芥,加桑白皮、地骨皮、黃芩以瀉肺火;加炒杏仁、炙杷葉肅肺清熱止嗽;加瓜蔞潤肺,枳殼開胸利膈。 05.燥熱咳嗽 主證:咳嗽痰少,或干咳無痰,或痰帶血絲,咽干而痛,或聲音嘶啞,舌質紅,苔干燥,脈沉細而數。 證候分析:咳嗽日久,化燥傷津,肺失潤澤,故干咳少痰;灼傷肺絡,故痰帶血絲;咽喉失調,故咽干而痛,聲音嘶啞。舌質紅苔干燥,脈細數,屬燥傷肺陰之證。 治法:清肺潤燥而止咳。 方藥:止嗽散加減。按原方減去荊芥、橘紅、白前,加川貝母二錢,沙參四錢,麥冬四錢,知母三錢,玄參三錢,胖大海三錢,金果欖三錢,蟬蛻三錢。因為肺已化燥傷津,故去荊芥、橘紅、白前。加川貝母潤肺止嗽;加沙參、麥冬、知母、玄參滋陰生津;加胖大海、蟬蛻潤咽喉開聲音,金果欖利咽喉而止痛。 止嗽散是用于外感咳嗽的通用方。程鐘齡說“溫潤平和,不寒不熱,既無攻擊過當之虞,大有啟門逐賊之勢”。臨床上使用法非常多,近日看書時將手邊一些常用加減運用稍加整理以供大家參考。
《紹奇談醫》治療外感咳嗽時:
吳震西加減止嗽散: 百部15,紫菀10,橘紅10,甘草4,桔梗10,白前10,去荊芥加旋復花10,法夏10,白茯苓10,僵蠶10,蘇子10; 臨床加減:
荊芥10,百部10,陳皮6,甘草3,去桔梗白前紫菀加杏仁10,冬花6,大貝10。因為白前多用于肺氣壅塞痰多氣逆之內傷咳喘而去之,加杏仁止咳降氣大貝清熱化痰,冬花比紫菀更長于止咳而易之。 臨床加減: 風熱合用桑菊飲或銀翹散; 風寒加蘇葉防風; 痰濁合二陳湯; 痰多氣逆合用三子養親湯; 肺熱加桑白皮枇杷葉黃芩。 END 溫馨提示:本平臺分享健康圖文信息,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請勿盲目試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
|
來自: 遇見I中醫 > 《咳嗽、哮喘、喘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