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具有抗骨質疏松作用的經典中成藥,一文總結: 1、補中益氣丸: 補中益氣丸是中醫健脾的經典方劑,中醫理論認為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具有滋養五臟,培補腎精之功能,脾虛則腎失后天滋助,終致骨髓空虛骨痿不用而發生骨質疏松。有學者在對老年大鼠骨質疏松實驗中發現,補中益氣湯能夠明顯增加腸道Ca、P吸收作用。還有學者在對切除卵巢的大鼠骨質疏松實驗中發現,補中益氣湯能使血中ALP明顯增加,表明其能夠促進骨代謝,另外,補中益氣湯的君藥黃芪能夠抑制去卵巢大鼠的骨吸收,體外實驗表明它能夠提高成骨細胞的增殖,黃芪是“補藥之長”,補氣固表、利尿化毒、斂瘡生肌。現代醫學證明:黃芪能“促進蛋白質合成”,從而促使膠原蛋白合成增加,促進成骨細胞分泌類骨質;黃芪“護肝”,可促進肝臟膽固醇的合成,為類固醇激素的合成提供原料,間接促進性激素的生成;黃芪補脾健脾,為“補骨”提供物質源泉,故黃芪能從整體上改善去卵巢大鼠的骨代謝。 有研究發現,補中益氣丸能夠改善骨質量下降,其中,反映骨結構力學指標的最大載荷、彈性載荷,反映骨材料力學指標剛性系數都有顯著性提高,提示補中益氣丸能從整體上改善骨質量下降,因此證明其具有抗骨質疏松作用。 2、左歸丸: 中醫古籍中雖沒有“骨質疏松癥”這一病名, 但根據其臨床表現, 當屬中醫“骨痿”“骨痹”“骨枯”等范疇。中醫認為骨質疏松與肝、腎、脾、胃皆有關系, 但與腎的關系最為密切, 腎精不足或腎精虛衰是導致骨質疏松癥發生的關鍵。腎藏精, 精化髓, 髓居骨中, 骨賴髓養, 腎氣充盛之時, 精髓飽滿, 骨得精髓的充分滋養而堅固有力。人體生老的生理過程, 也說明骨的強勁脆弱與腎精盛衰、年齡的增長有密切聯系。腎與骨質疏松關系最為密切, 為后世認識與論治本病奠定了理論基礎此外, 肝藏血, 腎藏精, 肝腎同源。腎中精氣的充盛, 有賴于血液的滋養, 肝血不足, 可引起腎精虧損, 因此選用滋補肝腎的經典方劑左歸丸。 左歸丸出自《景岳全書》,其組成為:熟地、枸杞子、山藥、山茱萸、莬絲子、鹿膠、龜膠、川牛膝。功效:滋陰補腎,育陰而涵陽。其主治為:腎陰不足,頭暈目眩,腰膝酸軟,耳鳴耳聾,盜汗遺精,口燥咽干等癥。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牛膝酮能提高去勢大鼠的骨密度和I型膠原蛋白的表達;鹿角膠對去卵巢大鼠骨質疏松癥也具有拮抗作用。左歸丸是補腎經典方劑,研究表明,左歸丸可以通過調節小丘腦-垂體-多個靶腺軸、促進成骨細胞增殖分化、抑制破骨細胞增殖分化、促進堿性磷酸酶活性以及影響細胞因子的分泌達到防治骨質疏松的目的。 3、右歸丸: 中醫理論認為腎藏精,主骨生髓,精化髓養骨,精充足則骨髓充實,骨骼堅韌;精不足則骨髓空虛,骨脆易折。中醫學中并無骨質疏松癥這一病名,但其與醫典中記錄的“骨痹”“骨痿”等疾病的臨床癥狀極為相似,所以骨質疏松癥本在腎虛,防治骨質疏松重在補腎填精益髓。 右歸丸中以附子、肉桂溫陽補腎、養血填精;熟地、山藥、山茱萸滋補肝腎、益精生髓;菟絲子、鹿角膠等助以補腎溫陽之功,對改善腎臟功能,充骨生髓有極佳功效。右歸丸始記于明代張介賓《景岳全書》,為補腎填精的名方。腎能主骨生髓,右歸丸能補腎中精氣,腎精氣充足,則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堅韌,強健有力。藥理實驗證明,右歸丸中補腎藥具有調節骨細胞的生長與分化,增加骨量,調控鈣調激素和雌激素水平與微量元素等作用,而改變骨質疏松骨代謝,并且通過抑制破骨細胞活性或刺激成骨細胞活性達到減緩骨質丟失,增加骨量的目的。此外,右歸丸能有效調節下丘腦- 垂體- 腎上腺軸的病理變化和功能狀態,使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細胞功能、血清皮質醇水平趨于正常,也是該藥能有效治療骨質疏松癥的重要機理之一。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