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真卿(709年-784年),字清臣,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著名書法家、政治家。其書法以楷、行見長,開創“顏體”,風格雄渾剛健、氣勢磅礴,對后世影響深遠。顏真卿一生忠烈,在安史之亂中率義軍抗敵,晚年更因拒降叛軍李希烈而遇害,其人與書皆以“氣節”稱頌于世。
《祭侄文稿》
第一部分 維乾(qián)元元年,歲次戊(wù)戌(xū)九月庚(gēng)午朔
第十三叔、銀青光祿(lù)大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楊縣開國侯真卿 以清酌(zhuó)庶羞之奠(diàn),祭于亡侄贈贊(zàn)善大夫季明之靈曰:
翻譯 時間: 乾元元年(758年)九月三日 祭者: 第十三叔顏真卿 祭品: 以清酒與多種食物祭奠 時在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歲在戊戌,九月初三。第十三叔(顏真卿兄弟姐妹共十人,真卿排行第七。但其同祖兄弟有十五人,他排行第十三。)、銀青光祿大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楊縣開國侯顏真卿,以清酒與多種膳食祭奠于亡侄、追贈贊善大夫的顏季明靈前:
背景關聯: 此時顏真卿剛得知朝廷為顏杲卿、顏季明追贈謚號,派侄顏泉明尋回遺骸,僅得季明頭顱。這段莊重的官職稱謂,不僅符合祭文格式,更暗含顏真卿以朝廷命官身份昭告忠烈,突顯顏氏一族“捐軀報國”的正義性與悲劇性。(這讓我不由得想起福建閩侯林氏家族。)
第二部分
惟爾挺生,夙(sù)標幼德。宗廟瑚璉(hú liǎn),階庭蘭玉。每慰人心,方期戩(jiǎn)穀(gǔ)。何圖逆賊間釁(xìn),稱兵犯順。 爾父竭誠,常山作郡。余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俾(bǐ)爾傳言。爾既歸止,爰(yuán)開土門。土門既開,兇威大蹙(cù)。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tú)毒?念爾遘(gòu)殘,百身何贖?嗚呼哀哉!
解讀: 你自小出眾,早具美德,如宗廟重器、庭中嘉樹,常使家人欣慰。正望你前程美好,誰料逆賊乘隙起兵造反。你父竭盡忠誠,死守常山;我當時亦受朝廷之命,鎮守平原。你父敬我愛我,命你傳信聯絡。你歸來之后,我方收復土門。土門既破,賊兵氣勢大挫。然賊臣(王承業)擁兵不救,致常山孤城被圍。父陷敵手、子遭慘死,如鳥巢翻覆、卵盡破碎。天意不成全,降此大禍!誰人造成這般慘毒?想你身首殘缺,百死亦難換回!嗚呼哀哉!
背景關聯: “爾父竭誠,常山作郡”指顏杲卿孤城抗敵;“余亦在平原”則暗合顏真卿首舉義旗的往事。寥寥數語,勾勒出顏氏兄弟并肩討叛的壯烈背景,更襯托出顏季明生于忠烈之家、歿于國難的悲壯。此段痛陳顏季明赴平原聯絡、共謀收復土門,卻因王承業截援而最終城破人亡的慘劇。“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八字血淚交織,既是對歷史真相的記錄,更是對英雄絕境的悲鳴。
第三部分
吾承天澤,移牧河關。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攜爾首櫬(chèn),及茲同還。撫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sì)遠日,卜爾幽宅。魂而有知,無嗟(jiē)久客。嗚呼哀哉!尚饗(xiǎng)!
解讀: 我受皇恩調任河關,泉明(顏杲卿長子)幾經周折,再入常山尋得你的首級與棺木,一同帶回。 我撫棺悲痛,心如刀絞。待他日擇吉地安葬你,若魂魄有知,莫怨久居異鄉。 哀痛啊!請享用祭品吧!
深度解析 1. 歷史背景 唐玄宗天寶十二載(公元753年),顏真卿因遭楊國忠排擠,被外放為平原郡(今山東德州)太守。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安祿山與史思明于范陽(今北京南)起兵,掀開了影響深遠的“安史之亂”的序幕。戰事初起,河北諸郡紛紛陷落,唯顏真卿鎮守的平原郡毅然舉義,起兵討逆,他也因此被推舉為義軍首領。 當時,顏真卿的堂兄顏杲卿任常山郡(今河北正定)太守,派遣第三子顏季明前往平原聯絡,共謀抗敵。顏杲卿與長史袁履謙定計,誅殺安祿山部將、鎮守土門(今河北井陘)要塞的李欽湊,成功收復土門,一時軍心大振。顏杲卿遂命長子顏泉明押送俘虜赴長安獻捷,并請求援軍。不料行至太原時,遭太原節度使王承業扣留;王承業意圖冒功,按兵不動。 安祿山得知河北有變,急遣史思明率軍回攻常山。顏杲卿孤軍拒敵,苦戰三日后糧盡箭絕,城破被俘。顏季明等三十余名顏氏族人慘遭殺害。顏杲卿被押至洛陽后,英勇不屈,遭斷足凌遲之刑,壯烈就義。直至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朝廷才追贈顏杲卿為太子太保,謚號“忠節”。 其時顏真卿任蒲州刺史,聞知噩耗,悲憤交加,即刻派遣顏泉明赴常山、洛陽尋訪顏季明與顏杲卿遺骸,最終僅得顏季明頭顱及顏杲卿部分尸骨。為暫時安葬忠骸,顏真卿在極度悲慟之中寫下《祭侄文稿》。此稿乃情之所至、無意于書而書,筆墨全然隨情緒起伏跌宕,盡顯書家滿腔忠烈與悲憤之情,成為其精神與藝術功力最為自然的流露。在中國書法史上,如此直抒胸臆、撼人心魄的墨跡原作實屬罕見。《祭侄文稿》不獨是書法藝術中的不朽瑰寶,更具有深厚的史料價值,至為珍貴。 2. 書法藝術的巔峰表現 技法與情緒交融:初筆沉靜克制,后隨悲憤情緒加劇,筆勢漸趨狂放,涂改涂抹處如泣如訴,墨色枯潤交替,打破法度卻更顯真摯。 董逌《廣川書跋》評:“峻拔一角,潛虛半股”指結字欹側險勁;“分若抵背,含如并目”喻筆畫疏密相生;而“折釵股”“屋漏水”之喻,贊其線條剛勁又自然澀行,兼具力度與滄桑感。 顏體平日莊勁法度在此轉為“法度備存而端勁莊持,望之知為盛德君子”,但此刻更添悲壯之氣,堪稱“兼存八法六體之外”的神品。
3. 文本與書法的雙重價值 全篇不到300字,據傳顏真卿僅用了七次蘸墨,一筆寫下53字,留下了干枯壓痕出現難以控制的傷痛軌跡。 文本價值:駢散結合,用典精準(如“瑚璉”“蘭玉”喻人才,“荼毒”“巢卵”寫慘烈),言簡而情摯。 歷史見證:不僅為個人哀悼,更記錄安史之亂中忠烈群體的犧牲,成為唐代氣節的象征。 藝術地位:與王羲之《蘭亭序》并稱,一樂一悲,一逸一壯,代表中國書法兩大美學高峰。 文獻與藝術價值并存:稿中涂改留存、墨跡淋漓,不僅是唐代書法藝術的巔峰之作,更是安史之亂期間忠烈事跡的第一手史料。
4. 后世影響 北宋以來,此稿被尊為“天下第二行書”,其悲憤中的失控與法度之間的平衡,成為書法“無意于佳乃佳”的典范。今日觀之,仍能感受顏氏一門“孤城盡忠魂,筆墨泣山河”的壯烈氣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