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秘“學不會”現象 前文討論的是讓無數師生“抓狂”的一個現象——記不住。我試圖從腦科學的角度,給出“學習不努力”和“腦子不好使”之外的第三種解釋:“記不住”是因為我們的大腦根本不想讓我們記住。目的在于提醒關注”教育人生“的朋友,遭遇”記不住“時,試著理解大腦并利用大腦的天性,而不是苛責孩子,也不要難為自己。本文將討論另一個更讓師生焦慮的現象:學不會! 課堂上我們經常見到這樣的學生,他們并不厭惡學習,也不排斥學習,更不輕視學習,還不應付學習,不僅如此,他們還可能表現出親近和努力學習的傾向,但結果令人遺憾,或是記憶不牢固、或是理解不深入、或是應用不熟練。種種跡象表明,他們確實學了,但確實沒有學會。 有些教師把“學不會”歸因于兩點,要么“不想學“,要么”不會學“,前者是最主要的原因。確實有不少教師這樣認為:”哪有什么學不會,不過就是不想學和不愛學的借口罷了。只要肯學,一定能學會。“表面看確實如此,那些”學不會“的孩子,通常表現出”不想學“”不愛學“的傾向。但我想提醒大家的是,真相并不如此。 兩個明顯的事實值得關注:一是中學生厭學人數遠遠高于小學生,年級越高”不想學“的人越多。這可以解釋為隨著學習難度的增加,越來越多的孩子因為”學不會“而走上厭學之路。二是孩子一旦嘗到學習的”甜頭“,哪怕是學習上的小小的成功,學習興趣立即隨之增加,像是變了一個人。這可以解釋為,不是孩子”不想學“,而是孩子”學不會“。 總之,很多”不想學“和”不愛學“的孩子并非天生如此,恰恰是因為”學不會“才導致他們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和信心——”學不會“不是”不想學“和”不愛學“的結果,而是”不想學“和”不愛學“的原因。”學不會“和”不想學“因此形成互為因果的惡性循環——因為”學不會“所以”不想學“,因為”不想學“所以更”學不會“——很多孩子困在這一漩渦中備受煎熬。 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學不會“的孩子用”不想學“和”不愛學“掩蓋自己在學習上的挫敗,避免因此被貼上”笨“的標簽。所以,突圍這一惡性循環的關鍵是,解決”學不會“這個難題。 為此我們首先要定義“會”。不同類型的知識,“會”的內涵和標準不同。 事實性知識是指關于具體、可驗證的事實、數據、事件或對象的孤立信息,其核心是 “描述具體存在的事物或發生的事件”,通常可通過直接觀察、記憶或查閱獲取。事實性知識的“會”,指的是形成在需要時準確調取事實、并用于簡單解釋或判斷的能力 —— 本質是將孤立信息轉化為 “可調用的基礎素材”。 概念性知識是指關于抽象概念、原理、規律、模型或分類體系的知識,其核心是 “揭示事物之間的邏輯關聯、內在結構或共同屬性”,通常需要通過歸納、概括或抽象思維構建。概念性知識的“會”,指的是形成理解概念的本質屬性、與其他概念的邏輯關系、以及在體系中作用的能力 —— 本質是將抽象信息轉化為 “可遷移的思維框架”。 程序性知識是指關于完成特定任務的步驟、方法、技能或策略的知識,其核心是 “指導實踐操作或思維操作的流程”,通常表現為 “會做” 而非 “知道”,需要通過練習和應用才能熟練掌握。程序性知識的“會”,指的是形成按步驟完成任務、并根據情境調整策略的能力 —— 本質是將流程信息轉化為 “可操作的實踐技能”。 明確了”會“的定義再來看”不會“,你會驚訝地發現,我們總是掛在嘴邊并備受困擾的”不會“原來并不簡單。對于事實性知識來說,”不會“意味著“不可調用”,也就是明明知道某個事實但不能以適當方式呈現。如:明明知道”水的沸點隨氣壓變化” ,但面對 “高原煮不熟飯”這件事時無法調用這一知識。對概念性知識來說,“不會”意味著“不可遷移”,也就明明知道某一原理卻不能應用它解釋現象或解決問題。如:明明知道“供需關系” 原理的主要內容,但不能用它分析 “某商品漲價的原因”;對程序性知識來說,“不會”意味著”不可操作“,也就是明明知道某一任務的操作流程卻不能順利完成操作。如:明明知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驟,但解題過程中總出現這樣和那樣的錯誤。 通過以上分析便可以看出,所謂的“學不會”其本質是知識的不可調用、不可遷移和不可操作。既然我們知道了“學不會”的本質,突圍“學不會”的路徑也就清晰了。簡而言之便是——推進深度學習。 何為“深度學習”?要理解 “深度學習” 的核心價值,首先需要明確其對立概念 “淺層學習” 的本質 —— 二者的根本差異在于知識加工的深度、認知參與的程度,以及最終形成的知識狀態 。 "淺層學習"是一種以 “記憶和復制知識” 為核心的低階認知活動,其本質是對知識的 “被動接收” 而非 “主動建構”,最終形成的是 “孤立、僵化、難以應用” 的知識狀態,恰好對應了前文所說的 “學不會”——不可調用、不可遷移、不可操作。 對事實性知識,僅記住 “具體事實”不思考事實的適用場景;對概念性知識,僅記住 “概念定義”不應用概念分析現象解決問題;對程序性知識,僅記住 “步驟流程”不關注步驟的適配性等,都是“淺層學習”的具體表現。簡而言之,淺層學習的目標是 “完成記憶”,而非 “形成能力”,知識最終停留在 “儲存” 層面,無法轉化為可應用的認知工具。 從這個視角可以把“深度學習”定義為:是一種以 “理解知識本質、構建知識網絡、形成遷移應用能力” 為核心的高階認知活動。其本質是 “主動建構知識的意義與價值”,最終將知識轉化為 “可調用、可遷移、可操作” 的認知能力。“深度學習”具有以下特征:1.主動追問 “為什么”——從 “機械記憶” 到 “意義建構”,2.系統構建 “知識網”——從 “孤立儲存” 到 “結構化整合”,3.積極遷移 “新情境”:從 “重復模仿” 到 “靈活應用”。 行文至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學不會”的主要原因,不是“不想學”——態度原因,也不是“不會學”——方法原因,更不是“不能學”——智力原因。雖然上述三個原因都是可能導致“學不會”,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深度學習”沒有發生。因此我們有必要繼續討論:“深度學習”發生的條件。 深度學習并不會在任何學習情境中自動發生,它需要一定的內外條件來共同催化。借鑒布魯納、維果茨基、奧蘇貝爾等相關理論,可以將深度學習發生的關鍵條件歸納為以下六個方面: 1.適切的認知挑戰 學習任務應當既不低于學生現有水平,也不高到讓他們無法入手。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指出,最佳的學習任務是那些學生在有適當支架支持下,正好可以完成的任務。這樣的“恰到好處的難度”能促使學生動用已有認知資源整合新知,推動從膚淺掌握走向深入理解。 2.穩固的已有知識 深度學習必須在學生已有知識結構的基礎上生成。奧蘇貝爾強調,“影響學習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什么。”如果先備知識缺失,新學習就成了無源之水。教師應在引入新知識之前,引導學生回憶、整理、激活相關的認知圖式,為知識的整合與遷移打好基礎。 3.強烈的學習動機 真實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并促進深加工。當學生意識到所學知識與現實問題有關時,學習便具有直接價值感。例如,將比例知識與家庭預算、食材分配等實際問題結合,能推動學生運用知識來解決真實任務,這種加工過程會自然引發遷移。 4.高質量對話互動 當學生的觀點在互動中與他人產生差異時,就會出現認知沖突。通過討論、質疑與協商,他們會反思并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這種基于社會建構的學習方式,不僅加深理解,也幫助學生形成多角度的思考模式。 5.有效的反饋反思 深度學習需要基于證據的反饋。高質量反饋不僅告訴學生對錯,還要提供具體的改進策略,幫助他們監控學習過程。而反思機制則促使學生評估自己的理解水平和思維路徑,從而不斷優化認知策略,使學習成為持續改進的循環。 6.鼓勵探索的氛圍 在一個允許試錯、鼓勵表達的環境中,學生更愿意提出問題、嘗試新方法。這種積極的情感體驗能降低學習焦慮,增強好奇心和探索欲,為深度學習的發生提供穩定的動力源。 討論“深度學習”發生的條件,其意義在于提醒我們,面對“學不會”時我們的主要任務是:積極創造條件,促成“深度學習”。這就要求我們,正確對待“學不會”現象,它并不意味著學習失敗,恰恰是開啟“深度學習”的契機。 “學不會”往往被貼上失敗的標簽,讓學生感到挫敗,教師感到焦慮。然而,“學不會”的本質是知識的不可調用、不可遷移和不可操作,這并非學生能力不足或態度不端,而是學習過程中深度學習尚未充分發生的一種表現。將其視為“學習的契機”而非“學習的失敗”,能為師生打開一扇通往成長的大門。 “學不會”用一種消極的方式告訴我們:現有的學習方式、支持系統或知識結構已不足以支撐新知識的掌握,到了必須引入更高水平認知加工、激發學習動機、優化教學策略的時候了。我們可以用一種積極的方式把它理解為:“學不會”不僅是問題的顯現,更是學習轉型的入口;它標志著學生正處于突破現有認知狀態的臨界點。只要我們在此刻提供恰當的挑戰、支架與情感支持,“學不會”就能從挫敗的代名詞,轉變成深度學習的催化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