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城里有兩座電影院,一座老的,一座新的。 老的那座以前叫黃梅戲劇團,在一中邊上,主要功能是唱戲,偶爾放電影。新的那座在縣城中心位置,那里只放電影,偶爾開大會。兩座電影院相距不到500米,無形之中就成了縣城里兩所中學的分割線,一中的偏愛老電影院,二中的學生喜歡去新電影院。 改革開放前,電影院是檢票入場,開映前,檢票口擠得人仰馬翻地,只要擠進去了,就可以白看電影。有不少混子,趁亂往里擠,還有拿著假票或者斷票往里混的,有小孩,直接從人群的底下往里鉆。那時候錢緊,省一個是一個。 改革開放后,實行敞門入場,門口可以隨便進出,拿著票對號入座。電影院里一直有查票的人,看見有人站著,或者是沒有賣出票的位子上有人,他們便將這些人帶出去,要是不聽話,就會被派出所帶走。這樣的檢查方式反而不容易混場子,有靈活或狡猾的,他們跟查票的人躲貓貓,影院、廁所是他們輪著跑返的所在,這樣沒皮沒臉的還是少數。大部分人因為查得太嚴,都不敢貿然逃票。電影院最擠的地方是售票窗口。總有人喜歡在窗口邊發揮暴力作用,力氣大的就不愿意在等待中耗費時間。當然,也有“三只手”的人混跡其中,他們想趁亂摸魚。擠也給“黃牛黨”和關系戶創造了條件,能到電影票是本事,且可能是生意。 票拿到手以后,要是兜里還有閑錢,影院門口有賣瓜子和花生的,一毛錢一小兜,可以從頭吃到尾。看電影的時候,里面除了電影聲,就是嘴里瓜子的“咔啪”聲,電影散場,地上蓋了一層瓜子皮。電影院里還可以抽煙,有時候煙霧彌漫都會影響放映效果。 熱門電影來了,全縣人民傾巢而出,直奔電影院。即便一天到晚都排場,好像也滿足不了觀看的需求,大多數時候,電影院都沒有那么多人,畢竟縣城就那么大,每天還有那么多場次循環播放,膠片在兩個影院里輪流跑著,臨時想看場電影,問題還不是太大。 看電影的人群相對比較固定,大多是縣城里砂廠、織布廠、食品廠等一些單位上班的年輕員工,電影是年輕人最喜歡且容易得到的消費方式。還有一部分比較固定的群體就是在校學生。 一中和二中都有住校生,盡管晚上學校有晚自習,總有那么幾個人趁老師不注意就溜出去看電影,尤其一中的學生,到老電影院就是幾步路的事。電影看完了,悄悄地溜回來,跟上晚自習的同學一起回宿舍,神不知鬼不覺的,只剩自己悄悄地得意。 大多數人看電影還是要挑日子。說挑日子,其實也不是自己挑的,而是特定的日子,那就是停電的晚上。 高中階段,學習對于很多人來說還是挺緊張的,可高中生畢竟還沒有成年,很多人還是缺乏自我約束力,一旦緊張了,就想找機會放松,停電就是最好的借口。 也許是離電影院太近了,且電影院海報的信息直接貼在校門口附近,什么時間,哪個電影院放那部片子,同學們都心知肚明,一中的學生在停電后,悄悄地就進了電影院,有單個前往的,也有三五個結伴的,只有電影散場的時候,才知道有那么多人一起來看電影了。 而二中的學生就不一樣了,二中離電影院有2公里以上的路程,尤其是校門口出來,很遠一段地心路,即便再悄悄地出來,路上很快就攢了一撮撮的人,隊伍能連綿幾里長。不時地在路上就能遇到熟人,大家要么結伴一起,要么就是匆忙打個招呼后立即分開。 人群在黑黑的道路上走著,大家的心情都異常激動,好不容易盼來一個自由的機會,這時候最緊張的事不是能不能買到電影票,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想看的電影,有這么好的機會,跟著同學到街上走走,也是非常享受的事。大家緊張的是,電突然就來了,那真的是折磨人。 看到來電,大部分人毫不猶豫地往學校返,只有少數人依然往城里走,他們好像要豁出去,這個晚上,是絕對不想回去上晚自習了,即便心情瞬間懊惱下來,可還得往城里的方向進發。 大多數時候,停電恢復的都不會那么及時,起碼在他們走進電影院門的時候,外面還是漆黑一片。由是,舒舒服服地走進電影院。 電影散場后,電一定都恢復了。散場時看到周圍都是同學和校友,心里頓時放松很多。大家一路有說有笑地往學校走,沿途的距離足夠把電影再回憶一遍,不過是大家輪流按重要鏡頭進行展播。 校門口有門衛大爺在提醒,馬上要熄燈了,快點回宿舍。校門口很快傳來急促的腳步聲,有時候,還有學校的老師,甚至是校長在門口查崗,那是非常晦氣的事,因為,明天不知道有什么等著自己,大家心里都沒底。 要是什么都沒有發生,大家僅急促地回到宿舍,看過電影的一起繼續暢聊,那是最愉快的事。可偏偏有人看見,教室里還有點蠟燭學習的人,或者路燈下還有背書的影子。想說的電影立即被憋回到心里,心里能泛起的都是自責的念頭。 電影院里最好看的電影,不再是電影本身,而是,自己去看電影了,別人在學校黑燈瞎火里等待,結果一事無成。不然,那看的不是電影,而是貓撓心一般的自責。 ![]() ![]() ![]() ![]() |
|